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及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影响
2018-09-28包贯虹鲁海燕余丹青
包贯虹,鲁海燕,余丹青
0 引言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系膜血管硬化后狭窄、闭塞,肠壁血管供血障碍所致的肠壁缺血、坏死性疾病。近年来,IC发病率明显上升[1],但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与肠黏膜功能关系密切,是临床上评价IC早期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2-4]。本研究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IC患者血清IFABP、DAO的影响,以期为前列地尔注射液在IC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76例IC患者,男41例,女3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0.72±8.65)岁。入组标准:①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制定的《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IC诊断标准[1]:出现突发的左下腹痉挛样疼痛、血便、腹泻及左下腹压痛,并经结肠镜检查证实(左半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瘀斑、黏膜下出血,与正常黏膜分界清。②除外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肠结核、肠道感染等。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外伤所致腹痛、便血患者;②伴有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患者;③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腹膜炎及消化道穿孔患者。入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71±7.65)岁;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93±9.29)岁。并选择30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健康组),年龄60~80岁,平均(69.33±7.12)岁,男16例,女14例,均无肠道疾患,无腹痛、便血、腹泻等症状。三组入组对象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的IC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抗心律失常等),禁食3~4 d,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活血化瘀改善肠道血循环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凯时,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70200,10 μ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2周)。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入组IC患者于入院当日及治疗结束后第2天抽取肘静脉血8 ml(健康对照组于入组当日抽取),室温下静置30 min后,4 ℃ 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置于-80 ℃冰箱内保存。
1.3.1 血清IFABP、DAO水平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DAO ELISA试剂盒由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YM-QP12165),IFABP ELISA试剂盒由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YM-QP11479),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流程进行操作。采用美国BioTek宝特酶标仪(型号powerWave XS)进行检测。
1.3.2 疗效评定 参考文献[5]报道进行疗效评定。痊愈(完全缓解):腹痛、便血等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复查结肠镜病变基本消失,肠黏膜无溃疡、糜烂及充血水肿表现;有效(部分缓解):腹痛、便血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可正常,复查结肠镜病变部分恢复,黏膜可见轻度充血水肿或糜烂;无效(无缓解):经治疗后腹痛、便血等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缓解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最终共有69例患者完成了本研究,脱漏7例(治疗组有4例: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凝血功能异常,1例病情加重转ICU,2例未完成治疗自动退出;对照组有3例:1例原发疾病加重转科,1例未完成治疗退出,1例出现急性腹膜炎转外科治疗)。
2.1 各组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FABP、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DAO及IFABP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缓解率为55.88%,治疗组的缓解率为82.86%,经χ2检验,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例)
2.3 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比较 血清IFABP、DAO水平随着疗效程度等级的好转呈下降趋势(F=31.29、66.46,P<0.01)。有效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低于无效患者(P<0.05),而痊愈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较有效、无效患者明显下降(P<0.05或P<0.01),见表3。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IFABP、DAO水平均与疗效等级呈明显负相关(r=-0.687、-0.723,P<0.01)。
表3 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比较
注:与无效组比较,*P<0.05,**P<0.01;与有效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IC作为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闭塞、供血不足,肠道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缺血性改变。当IC发生时,肠系膜一支动脉闭塞,相伴行的动脉依然通畅,容易出现黏膜出血现象,临床常表现为腹痛、便血症状。因此,如何快速扩张闭塞血管,改善病变肠黏膜的血供,同时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肠黏膜功能恢复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前列地尔注射液主要由前列腺素E (PGEl)及脂微球组成。PGEl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其能通过活化平滑肌及血小板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大量增加,从而产生强烈的扩张外周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而脂微球具有靶向作用,可直接将PGEl导向于炎症区域。目前,临床上前列地尔注射液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6],在缺血性肠病中的应用亦有较多报道[7-9],但其对肠黏膜功能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在IC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缓解率为82.86%,明显高于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55.88%),提示前列地尔注射液对IC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黏膜有一定改善作用。
任何原因导致的肠道缺血均可导致肠黏膜细胞的缺氧、坏死,黏膜通透性增加及黏膜下组织受损[10]。IFABP是肠黏膜受损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指标[11-12],其由1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仅存于胃肠道黏膜的蛋白分子,正常情况下在外周血不易被检测出,一旦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IFABP则可迅速释放入血,且与肠道缺血有较好的相关性[3]。在缺血性肠病中,血清IFABP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3]。DAO是存在于肠黏膜绒毛内的细胞内酶,当肠黏膜受损时释放入血,其在外周血中活性稳定,测定DAO水平能较早体现肠黏膜的通透性及肠道损伤和修复情况,且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14-15]。本研究发现,治疗前,IC组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提示I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黏膜功能障碍。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干预2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清IFABP、DAO水平随着疗效程度分级的好转呈下降趋势,且IFABP、DAO水平均与疗效程度分级呈明显负相关,提示前列地尔注射液对IC的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肠黏膜功能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IC患者血清IFABP、DAO水平明显升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其血清IFABP、DAO水平,改善肠黏膜功能。限于研究时间,本研究未能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IC患者的远期疗效,且样本量偏少,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