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的探讨
2018-09-28徐晶
徐晶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步入21世纪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被应用的越来越多。混凝土的优点虽然较多,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裂纹。构筑物的坍塌破坏都从裂纹开始的,破坏的初始阶段是裂纹的扩展。同时,裂纹也会引起渗漏,降低构筑物的耐久性,如脱落面层、锈蚀钢筋、加剧混凝土冻融循环等。
1 混凝土裂纹
裂纹是固体材料中的一种不连续现象,属于结构材料强度理论。混凝土是一种由不同材料组成的非均匀体。里面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当温度、湿度变化时,在外界荷载作用下,初始应力、初始微裂纹、内扩散、传质等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裂缝是指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比如天气等)的影响,在混凝土结构凝固后出现裂缝的现象。裂缝是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2 产生混凝土裂纹主要原因
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但裂缝的发生主要与施工、设计、材料、环境等因素有关。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在大体积混凝土水泥的水化过程中,水泥必须放出一定的热量,水泥的水化热引起绝热温升。它与水泥掺量和水泥在混凝土单位体积中的变化有关,随龄期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2)混凝土温度越高,浇筑混凝土温度越高,混凝土温度越高。混凝土开裂的温度应力是由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变形引起的。
(3)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中约80%左右的水分蒸发,水泥硬化需要20%左右的水分。过量水分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干缩),这种收缩变形不受约束的影响。如果有约束,就会引起混凝土开裂,并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发展。
3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纹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裂纹的开展,应重视控制混凝土温升,延缓混凝土冷却速度,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在大体积混凝土中进行温度监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纹。
3.1 控制混凝土温升
(1)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降低水化热,降低混凝土温升。
(2)采用连续级配粗骨料配制混凝土,可降低耗水量和水泥用量,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粗集料以5~40mm砾石为主,细集料应采用粗砂。
(3)在混凝土中加入复合外加剂和粉煤灰,降低了混凝土的耗水量和水泥用量,进一步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降低了混凝土的收缩率,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
(4)合理控制浇筑温度,建议最高浇筑混凝土温度控制在40℃以下。
3.2 降低混凝土降温速率
(1)保温、保湿法。混凝土浇筑后,给予合理的保温养护和保湿养护很重要,可以使混凝土的水化热降温速率延缓,以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相差大于规范要求。
(2)降温法。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入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称为降温法。冷却水与混凝土温度的差值不宜大于22℃,来防止冷却过程中,冷却水与周围混凝土温差过大产生拉应力。
3.3 减少混凝土收缩值,提高极限拉伸
(1)配合比。采用集料泵送混凝土,在满足可泵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砂率。砂率宜为38~45%。坍落度在满足泵送性的条件下尽量选用小值,以减少收缩变形,拌合物到浇筑工作面的坍落度宜为(160±20)mm。
(2)施工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施工操作,以保证无施工冷缝、自然浇筑层的混凝土浇筑,每层混凝土控制在60cm左右的浇筑厚度。采用二次振动施工技术,减小混凝土收缩,对大面积板进行敲击振动,去除表面浮子,进行二次擦拭。
3.4 设计和施工措施设计合理的高程和平面设计,避免界面突变,从而降低约束应力。避免使用高强混凝土,尽量选用低强度混凝土(C20,C25,C30,c35)。为了减小混凝土结构自约束的影响,应在底板外设置大约束的滑动层。φ8@200mm双向钢筋网可在混凝土表面加装,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5 温度实时监测
为了了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不同深度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随时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监测。将温度传感器嵌入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
4 结语
(1)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材料中的一种不连续现象。构筑物中的裂纹是不可避免的,应要求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混凝土中存在着的微观裂纹和宏观裂纹,混凝土中一般都存在微观裂纹,而宏观裂纹是由微观裂纹发展而来的。
(2)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外界温度变化、浇筑温度、约束条件、收缩变形等因素引起的。
(3)从控制混凝土温度、降低水化热、加入适量外加剂、优化设计配合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应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冷却速度,在施工过程中小心维护混凝土,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提高混凝土的约束程度和局部加固程度,并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温度等。多角度综合抗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