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建设要把握好“六个统一”

2018-09-28宋海兵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发展

_宋海兵

党的十九大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性质的高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从党的基本方略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等方面,就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战略安排。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辩证看待、切实解决民生短板,要把握好“六个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党政努力与群众奋斗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过去五年,我国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23821元,增长44.3%,60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奋发努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要在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创造和素质提升,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中,更体现在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作为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是社会发展成果的最大受益者。要坚持人民立场,有更多的人能够代表劳动者发声,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人人尽责与人人享有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还提出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共享发展理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不断把做大的“蛋糕”分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把这两个层面很好地统一起来,摆正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进共享式增长、包容式增长,促进就业扩大和收入平等的经济增长。如果只实现了经济增长目标,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就是我们宣布实现了目标,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按照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要求,我国共享型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分配结构合理均衡,而不是走向平均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要坚持差异性与均衡性的辩证统一,以有效率的差异性不断做大“蛋糕”,以合理的差异奠定均衡共享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重视分好“蛋糕”,把人民群众之间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持在动态发展中走向大致的均衡。当前就是要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积极实施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既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标准,也要积极探索把人类发展指数(HDI)提上议事日程,更好地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三、补齐短板与坚守底线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大程度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在发生变化,纵向比较成就很大,横向比较还有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还很重。正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行客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必然对民生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民生工作“坚守底线”的要求。坚守底线,就是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加强帮扶,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坚决守住社会稳定的底线。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要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进入新时代,要把补齐短板与坚守底线统一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履行好政府职责,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愁吃、不愁穿和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和底线,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进入新时代,政府还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保障全面与突出重点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要求。这体现的就是保障的全面性、统筹性。既要保全民,也要保全面,不断扩大覆盖面,坚持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不断扩大保障的内容,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体现的是突出重点的思想和方法。在保障全民、全面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不同领域有不同领域的重点,在就业领域,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就是重点;在保障方面,年老的、生病的、生存出现困难的都是重点;在脱贫攻坚方面,深度贫困人口和地区就是重点。通过保障全面和突出重点的有机统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五、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民生和社会治理工作时,提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所谓尽力而为,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出发,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所谓量力而行,就是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出难以兑现的承诺,政府主要是保基本,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从实际出发,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在明确权力和责任,加大推进力度的同时,讲求适度和可持续。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差别大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刚性福利和不可逆性特点,提高保障水平要立足现实发展阶段,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实施,并注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并保持政策的适当激励性,既要不断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防止“泛福利化”倾向。在分配上,要合理引导预期,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六、充满活力与和谐有序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满着辩证法。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管得太死不行,管得太松也不行。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要把握住体制创新这个关键,以人为核心,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进入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真正变管理为治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观点。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