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都是英雄
——读郭天印长篇报告文学《长江支队》

2018-09-28陈小燕

支部建设 2018年22期
关键词:支队长江英雄

■ 陈小燕

走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一口气读完长篇报告文学《长江支队》的第一感觉。那是一段雄浑磅礴的历史,1949年那个冬去春来的季节里,从太行太岳两大根据地走出的4600名优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了老解放区舒适温馨的和平生活,再一次打起背包扛起枪,集结南下。其间,山高水长,步步险阻,一路走来,可谓困难重重,而他们硬是靠着一双“铁”脚,一腔热血,行程3200多公里,穿越9个省市,最终到达了八闽大地。这样一支队伍,这样一股汹涌澎湃的铁流,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他们如烈火,如春雨,是尖兵,更是勇士,在接收政权,建设政权的战斗中,剿匪、反霸,开展土改,起动建设,多少人流血流汗,又有多少人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那块陌生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那些经历了血火考验的战士更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那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铸就了共和国的基业。《长江支队》正是以全景纪实的方式讲述了那段历史的恢弘与壮阔,激荡与温情,艰险与英勇,30万字的作品,读来字字敲击着心扉,先辈们的形象总在文字中浮现,而心灵中被日常的生活所积淀的尘埃也在无形中被轻轻抚去。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更是真实的力量。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谋篇布局,浩繁的场景,多重的人物,那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他的笔下条理清晰,丝丝不乱。从长江支队的组建起因——“缘起刘邓”开始,他娓娓道来,历史背景、过程结局、对后世的影响、于历史的定位,居高临下,俯瞰行程,一支笔,细水涓涓,向着历史的深处款款划进,一本书,如一条大河,使读者整体而不自觉地纳入到那一支行进的部队,步伐整齐,声声铿锵。

我们知道,就文学或史学而言,读者愉悦的阅读,取决于作家对史料的甄选与把握。某一个平凡的夜晚,某一个宁静的午后,因其事件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就会“轰隆”一声,炸响整个天空,惊起许多人集体的仰望。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论前人还是后辈,都有足够多的远眺与回眸。作家的笔坚定而睿智地矗立在那里,拨开历史的烟云,清晰地呈现出事情的关键性一步,于是经和纬联络于那一点,不乱,却很饱满,不急,却很稳妥。看看这些章节的题目,“缘起刘邓”“南征‘天堂’”“挺进八闽”“苏州的困惑:东进还是南征”“建瓯会师,是结束也是开始”“毛人凤、胡琏、土匪、海匪、政治土匪与经济土匪,长江支队的对手不止一个”……缘起、南征、挺进……这些动词以干练勇武的身姿准确描述了锐不可当的历史进程,苏州、建瓯、八闽……透过这一个个人名地名,作家在诸多纷乱的情节中牢牢锁定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真所谓纲举目张。这也恰恰是作家的秘诀。而在这秘诀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长期的积累和一年的采访,据说还有多达两千万字的原始资料。由此推想,他采访了多少人,翻阅了多少资料,走过了多少行程?

在历史浩大的波浪面前,细节真实是文学的灵魂。真实总是使人感动,而宏波亦有舒缓,在浩繁的史卷中,《长江支队》处理得当,张驰有度。而其所展示的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了着墨不多却骨骼丰满,有血有肉的特色。

冷楚,长江支队的领导者。他传奇的经历在作家的娓娓叙述中展开,这位“12·9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曾经一次次被捕入狱,也曾一次次临危不惧。他在狱中所写就的铁窗诗章,所展示的当然不止是一个革命者的诗文才情,更是一首令人激动、使人奋亢的时代战歌,也正是这激动与亢奋反被心中尚存正义的国民党审判处处长和典狱长赏识,于是,一个冰雪相加的寒夜,两位“执法者”竟然将他们的“人犯”悄然释放,而一个原名叫做杨述孝的革命者也从此更名做“冷楚”。这难道不比那些所谓谍战片里的故事更生动、情节更惊险?而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当然,同样的历史真实与细节真实,我们还可以在长江支队南下的征途中,在剿匪的密林间,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幕幕罗列,组成一系列动人的画卷。

看看吧:“这是太行山深处山西平顺县大山里的一个村庄,在离家不远的本县二区担任区长的父亲王义科回家来了。这令刚刚走进十二岁这个年龄的半大小子王孝忠十分开心……”可是孝忠父亲的这次回家却是为了分别,舍下妻儿南下,虽然胜利在望,但是并不能排除生死两隔,而且父亲还和母亲在雪夜的院子里达成一致,一旦遇到青黄不接,就把养活不了的幼子幼女送人。当只有12岁的半大小子王孝忠在目送父亲随部队远去的时候,他哭了,号啕大哭,不仅他哭了,跟他一起来送父亲的大黑驴也哭了,哭得比他还要悲戚

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情节,谁又能说它不能独立成文成篇呢?细节无处不在,感动也就无处不在。南下途中,部队日夜兼程,而其中一个名叫李万熬的战士由于疲惫之极,在火车站打水之隙竟睡着了,只睡了一小会,不到半小时,可是就这半小时,待他醒来,乘坐上火车的队伍已经开拔,他掉队了,落单了,百折千回,李万熬硬是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次次爬火车,宿野外,问路人,讨饭吃,最终找到了队伍。面对这坚强的战士,“没有表扬,也没有安慰,郭述尧大队长只是把自己的双手紧紧地与李万熬的双手握在了一起。而王竞成政委则轻轻地拭去泪水,把勤务员送来的一大碗粉条白菜炖猪肉塞到李万熬的手里,然后说了一句话:‘先吃这么多,吃完洗个澡再吃。’最终是钢铁般的李万熬自己哭了,这也是李万熬生平第一次痛快地哭。”

在整个《长江支队》中,最令人无法割舍的当然是“剿匪纪事”这一章节。老实说,我们已经看惯了老一套的所谓“剿匪故事”,而长江支队的剿匪故事则几乎可以让你真正大饱眼福。在这里,无论是被匪徒们胆怯地称呼为“活阎王”而被人民群众赠送锦旗“剿匪英雄”的老八路霍凤梧的故事,还是后来曾当过福建省长的马兴元勇闯敌阵、以一当十的传奇故事,或者是王茂盛的故事、宋斌的故事、侦察英雄康平的故事……在长江支队这样一个英雄群体中,每一个故事都只是滴水之光,但它们映照的却是这个整体的形象。《长江支队》就是有条不紊地把这一个个故事有序铺展。作者那掷地有声的语言,如一骑轻骑,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讲述是传统的,无小资唯美的词汇,也无深邃难解的句式,一切那样的自然,水到渠成,又恣意汪洋。读完全书,掩卷思索,是什么令读者荡气回肠?是历史本身?是老共产党员纯正无私的品质?是文字一砖一瓦的建造?你简直无法从这些问题中理出头绪,它们纠缠。但是有一个事实,文字是这一切的基石,书卷里的文字如老共产党员一样朴实无华,却极有张力,如平静的大海,之下蕴藏着高山与湖泊。历史在文字的排列中如画卷展开,人物在文字间行动,给人的启迪又全在文字之外。

作为纪实作品,《长江支队》的另一特色是于故事的讲述中适时地插入了许多当事人的日记、传记、战士诗词以及具有权威性的文件文字。时间穿梭,情景交替,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空间,于阅读中弥补时间的隔阂,加增理解,激发情感。

从历史中走来,向历史中走去,长江支队,这是一支唱不完的歌。而《长江支队》的出现则可以使我们于几被忘却的尘封历史中发掘和发觉对长江支队从初步到更深层次的认知,使心灵震颤,令眼界大开。从这一点上来说,那些当初为八闵土地上的人民解放出生入死的老一辈共产党员是英雄,长江支队的4600名战士是英雄,而我们的作家又何尝不是这英雄中的一员!

猜你喜欢

支队长江英雄
英雄犬
“水中大熊猫”群在长江出现啦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长江8号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