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特点分析

2018-09-27骆光文

大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特点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長期以来,有不少学者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糊不清,很多学者甚至将这二者混为一谈。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笔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比较,进而研究其主要特点,分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属于实践层面,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和动态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理论层面,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本土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二者的特点,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及升华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杨奎松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1]具体地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一步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不照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方面。从这个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实践及由实践而引发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2]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被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能够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要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没有完结。[3]中国的实际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发展的,具有动态性。会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正是由于其动态性的特点,我们才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扬弃,不断推动新理论的产生。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将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上升为普遍性的理论,同时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精华部分融化到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去,为马克思主义增加新的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比,增加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并根据中国的实际产生了新的理论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具体化、新鲜化。民族化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华名族的风格和特点,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使马克思主义富有中国特色,以便于武装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以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决策不失误;新鲜化,就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的特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就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最精髓的部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正是由于它的继承性,才能保证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方向不错误,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品格上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5]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真理才不会变成谬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在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践基础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异化”性运用。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中国要在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之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之上再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在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本土化的过程也是被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丁素,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中共河南省委党校,2007.

[3] 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2000(6).

[4] 卢培琪、王立胜,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J].2003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骆光文(1997-07)女,汉,四川省大竹县,硕士,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化特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