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问题
2018-09-27黄红红
黄红红
【摘 要】 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风险就决定了经济健康程度。本文对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进行了简单描述,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隐蔽性、突发性、损失大、与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不同等特点,并从会计风险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关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会计风险 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而商业银行经营的是一般等价物——存款货币,因此在会计核算上,金融企业更加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更大的风险,而银行会计风险对银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巨大,因此,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概述
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就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机构因为会计核算不正确或提供会计信息出现错误而导致的在决策上的失误,以及由于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造成银行机构在资金、财产以及信誉等方面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特点。(1)隐蔽性。在计算机普及的电子商务时代,与人工核算相比,银行业务非常的不透明,直观性非常差,隐藏的不安因素非常多。多家银行发生的监守自盗案件,直到案发时,已盗取的金额就已经令人咂舌了,由此可见会计风险的隐蔽性。(2)突发性。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只需要在键盘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挪走巨额资金。如:会计结算风险中的案件,整个过程加起来也就仅仅几分钟,作案得到的资金可以很快的通过电子网络转移到全国各个地方,这样就使得银行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风险,减少损失。(3)损失大。会计风险的隐蔽性以及滞后性,常常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多次进行相同作案,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多,所盗用的钱财就越多,而银行的利益受到的损害也就越来越严重,等到被发现时,作案人可能已经逃之夭夭。
(4)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不同。一般来说,金融市场上风险越高收益越高。但是会计风险与之不同,银行业务很难因会计风险获益,且一般情况下会计风险损失与收益无确定关系。甚至相反,会计风险越大,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越大。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贷款不良率持续“双升”。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28.8亿元、提高0.77个百分点。此外,银行对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核销呆账存有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也就不断累积。
二、商业银行具有的会计风险及产生原因
1、在会计监督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当前的银行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信贷管理,从而使得银行会计监督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进而对银行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很大影响。当前银行会计监督风险中主要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程序性,使得会计监督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和任意性,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会计监督风险。
2、国外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外汇会计风险。通过在国内设置外资银行,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外汇业务的额度。外汇虽然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由于汇率的频繁变动,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时,人民币与外汇资金进行转账时会出现严重的经济风险,使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
3、内控信息披露不及时。银行信息公开披露的调查报告表明,多数存在财务报表不透明、会计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银行的管理者及市场的参与者倾向于隐藏负面信息,不能真正地接受媒体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既不利于外部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了解商业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也使得商业银行错失通过舆论来发现自身问题从而改善内部控制的机会。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相关建议
1、提高金融会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由于其金融企业会计的特殊性,所以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政治觉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金融会计职业的需求,是会计风险控制的第一步。此外,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及会计队伍的工作能力,使会计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2、加强并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要想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首先应该有来自金融机构内部及外部及时、可靠的信息,这样揭示与披露系统才能发挥其作用。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企业报送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等综合反映企业实力的报表。
3、重视对表外业务风险水平的披露。目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程序,资产负债表没有包括表外业务,表外业务只需要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这样会造成表外业务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差、透明度不强和风险性高等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可主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分析表,将表外业务项目做详细记录以及风险分析,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与收益,进而防范风险。
4、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加强制度约束,发挥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与监督的作用。只有将内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信息审计紧密结合,同时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形成可靠而坚固的会计监督网络,才能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了提高监督及审计人员的责任,可以采取人员由上级行管理、工资由上级行下拨、实行上级人员驻派制,并且在一定区域内不定期轮换,彻底铲除造假行为滋生的沃土,使其无法再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金敏燕. 金融企业会计风险的产生因素与建议[J]. 经贸实践,2016,(14):228.
[2] 胡家园.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6.
[3] 吴晓光.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4] 舒全登. 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之浅论[J]. 中国市场,2015,(06):86-87.
[5] 范耀文. 金融企業会计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00.
[6] 李宏伟. 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 改革与开放,2012,(18):82.
[7] 牛晓琳. 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