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探讨

2018-09-27郭翔宇

经营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小城镇大城市

摘 要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经济活动空间日益集中。以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为目的,构建城市劳动力规模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提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大城市率先发展、小城镇适度培育的城镇化发展等对策。在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还应该通过发展大城市以改善日益恶化的地区环境质量。本文从城市规模、环境污染、就业和工资来具体探讨国内发展模式

关键词 大城市 小城镇 城市规模 规模经济

一、背景

城市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非农就业的创造源泉。城镇化的最大特征是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城市预期收入明显高于农村收入水平,更多的财政补贴、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易于吸引外来人口,为产业聚集和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过多的人口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普遍出现。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在路上,还将有数亿人口背井离乡,彻底告别贫困的小农经济还有一段路。小城镇缺乏集聚效应和就业能力,大城市又易产生“城市病”。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以及如何实现最佳的城市规模等问题亟须解决。

二、研究内容

城镇化的最大特征是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对城市创造就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导致其提高了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预期,因此研究城市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规模与劳动者收入

大城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员工的薪资收入,有利于技术创新、分工和专业化、降低市场风险。具体包括:(1)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大城市中有众多的企业和求职者,更多的求职者为企业招聘工人减少了成本。同时,大量的企业也给求职者提供了方便,他们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大量的企业使工人降低了失业的可能性,也降低了企业搜寻人才的成本。即使工人失业了,众多的企业也增加了他们被再次雇佣的可能性,有效防止劳动力市场的波动。(2)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人口集聚的地方,方便了信息知识的共享与更高频率的思想交换,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所需,信息在不同的企业和人才之间传播、分享、复制、修改。加强了人才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模仿,更有效地应用与创新。

(二)城市规模与就业

城市的最优规模是由城市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相权衡而得到的,但相比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后果,城市规模扩大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往往容易被忽视。

从理论上来说,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和拥挤效应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城市发展的早期,人均实际收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而如果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由于存在拥挤效应,人均实际收入随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会降低,因而只有在最优的城市规模下,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由于户籍等制度长期构成了对于城市扩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化过于本地化,城市规模过小,因而无法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据估计,中国有51%~62%的城市存在规模不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产出损失约占职工平均产出的17%。事实上,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并不相互排斥,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大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并受其辐射功能的带动。因此,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强于拥挤效应的城市化早期,过早限制城市发展,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会带来巨大的效率损失。

(三)城市规模与环境污染

从理论上来说,城市规模扩大对地区环境污染存在双重影响:

第一,规模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扩张、资源与能源消耗等问题使地区环境质量趋于恶化。

第二,结构效应。结构效应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消费结构趋于绿色化、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能源结构趋于清洁化,因此污染排放量将由于结构效应趋于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形成绿色循环发展。同时,消费者对绿色环境的需求日益上升,减少其日常行為的环境负外部性,消费结构趋于绿色化,改善了地区环境质量。另外,地方政府将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提供绿色公共产品,促进城市的绿色技术进步,而环境治理本身也存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扩大会大幅降低环境治理的平均成本,一定程度上将改善地区环境质量。

第三,技术效应。技术效应是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将持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将因清洁技术的使用不断降低。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不断发挥“干中学”作用,学习先进知识、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大研发投入,从而促进地区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与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缓地区环境污染。

三、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大城市优先发展,体现了市场效率和规律。只有让更多的农民进城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三农”问题才能破解。面对国家提出的新城镇化,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去大城市还是留在小城镇。国家要积极推进农业土地“三权分置”进程,开放宅基地及住宅自由交易市场,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分化与转移。同时,政府需要制度创新,剥离户籍上的附加价值,使他们成为新生代的财富创造者和消费者。城镇化能够扩大投资、促进内需,但其演化进程并不总是受到所有民众欢迎。城市原居民对外来人口要持有正确的态度。

(二)加快大城市发展

“城市病”固然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但管理水平落后和规划不足才是根本原因。我国多数城市规模仍然不足,即使北京和上海,其人口密度仍远远低于欧美一些城市。我国城市规模扩张依然会提升劳动生产率,如果能够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控来抑制生活成本,居民福利仍会增加。政府要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通过建设高层建筑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并规划空间结构,增加绿地面积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城市布局混乱无序。同时,要发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安全城市,通过大数据系统管控人流、物流和交通流,避免违法犯罪行为和交通事故,缓解拥挤效应。

(三)有选择地培育小城镇

“金山银山不如人民的绿水青山”,发展小城镇,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一步进后城镇化时代,不符合城镇化演化的内在规律。现阶段,房地产驱动发展模式,宽马路、大广场等政绩工程,使“鬼城”“空城”的幽灵正徘徊在小城镇的上空,超过市场的需求,导致资源浪费。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内卷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使乡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治理难度更大。一般而言,当交易成本较低时,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当交易成本较高时,小城镇的多元化生产,自给自足降低交易成本。但由于小城镇人口较少,无法进行多元化生产,只能进行专业化生产,依托快递物流及电子商务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加快信息网络及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与城、城乡之间的要素及商品流通渠道非常重要。

(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是城市繁荣的物质属性,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集聚下的产城融合是城市空间优化的动态过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保证人口增长与就业岗位一致,是产业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要明确功能定位,从人口管理、产业转型、设施布局、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强化监管、提高税收等约束盲目投资和投机行为,遏制造城运动和楼市泡沫,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出让、房产开发的路径依赖。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工业产能过剩、资本有机构成提升、技术进步替代劳动等问题,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当下,要倡导协同、创新、绿色、共享理念,建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机制,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与经济良性循环;以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来调控人口分布,实现布局与功能统一、生产与服务互动、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契合的产城融合目的。

(五)推动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家日益重视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放弃单纯遏制大城市规模扩张的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结语

第一,城镇化是经济自由和公民自由的自然结果。大城市带来了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在生产生活上的方便,促进了经济繁荣。但经济繁荣的副作用“城市病”却使市民、学者和政府官员厌恶及恐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出于区域均衡发展的乌托邦梦想,盲目出台一些政策限制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吸引人才、资金和企业落户缺乏集聚效应的小城镇。然而,这些政策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资源浪费和生态灾难。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城市病”会导致城市衰退,但因为疏解人口而使城市竞争力下降的例子却不胜枚举。因此,大城市率先发展、小城镇适度培育,可满足经济建设和生活美好的双重愿望。

第二,当前对于我国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优先发展中小城镇,学术界存在争论。怎样的城市规模是最优的,应该通过权衡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拥挤效应而体现出科学发展。在实践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未得到充分的理解,使得城市规模扩张的积极效应容易被忽视。顺应市场规律的城市规模扩张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就业率,并且低技能劳动力将从城市扩张中获益良多。

第三,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城镇化道路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从控制地区环境污染的视角为鼓励发展大城市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基础。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如下:

一是应客观处理城市规模与地区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城市规模扩大由于结构和技术效应将有效地缓解地区环境污染,因此从环境污染治理的视角来看,我国作为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大城市是现实而又合理的选择。

二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二产业是地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进一步发挥城市规模扩大影响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

三是加强科学支出以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地区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因而政府应加大科技支出以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扩张的技术效应从而改善地区环境质量。

(作者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郭翔宇(1993—),男,辽宁沈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7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段禄峰,魏明.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我国城镇化道路再探讨 [J].理论月刊,2017(12).

[2] 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2):558-578.

[3] 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23-29.

[4] 余壮雄,杨扬.大城市的生产率优势:集聚与选择[J].世界经济,2014(10):31-51.

[5] 陆铭,高虹,佐藤宏.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小城镇大城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动漫show :《肆式青春》:大城市的温情,北上广的爱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数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