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不教不行
2018-09-27李明新
李明新
在北京小学,有一个坚持了多年的传统:每年都会给六年级的毕业生集体过一次生日。每一次集体生日活动都是精心准备的,从不马虎,于是,逐渐形成了北京小学的学生文化,而每一次的活动主题都是:学会感恩。
近二十年,我越来越感觉到感恩教育的重要。做了校长,在讨论学校德育目标时我就提出,从小学开始要重视培养人生三大品格:学会感恩、学会负责、学会乐观。这三个方面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君不见,六个大人养育一个后代,“小太阳”“小公主”出了不少,但是,一些孩子不能对父母知恩图报,更别说感恩老师的培养了;君不见,现在的孩子讲究享受生活的不少,但是对人生、对家人、对单位勇于承担责任的不多;君不见,见世面、有知识的孩子多了,但是经受不了挫折、动不动就抑郁甚至自杀的也增多了。所以,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求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因此,我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要学会感恩,每个学生都要记住几个生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好朋友的生日、母校的生日、祖国和党的生日。记住自己的生日,就是要让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记住父母的生日,就是要教育学生永远孝敬父母;记住最好朋友的生日,就是提醒学生要感谢伙伴的帮助;记住母校的生日,则是教育学生时刻感念母校的培养;记住祖国和党的生日,则是教育学生要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长大之后,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问:教给孩子感恩不是家庭的责任吗?为什么学校也要来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
的確,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美德。“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本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内容。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发展太快,我们的道德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在传承美德上、在家风建设上,特别是教会感恩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比如,有的家庭长期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到了学校、到了社会,也把自己当成了“小太阳”“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由于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一些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任何物质要求都可以从父母那里轻而易举地得到,没有什么可珍惜的。更有一些家庭教育令人担忧,家长本身就缺乏感恩的品格。有一次教师节,我听说某个中学生本来要和同学一起回原来的小学去看望老师,结果她的妈妈不准她去,说:“看老师重要还是学习重要?放学后马上回家复习功课。”我听后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个家长真的是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吗?如果孩子成长为一个只会学习的冷冰冰的人,她的生命会有温度吗?她的人生会幸福吗?
因此,感恩教育,不教不行;感恩教育,学校有责。学校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感恩教育,更应该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教育活动,非常明确地告诉每一个学生:学会感恩,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每一个青少年要培育的生命之花!
重视感恩教育,就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教育学生学会知恩、惜恩、报恩。我觉得感恩教育要给学生这样一种意识:一个人只靠自己,没有任何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我们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与家庭、与社会、与祖国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与责任。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就会主动去理解父母的付出,感恩老师的关爱,珍惜同学的友情。
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哲学家尼采也曾说:感恩是灵魂的健康。一个人只有怀有感恩之心,只有内心生长了感恩之树,才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让良心倒向金钱名利,而是浸濡在美好的情感世界中。
在我看来,感恩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人性,它能唤起人的良知,让人弃恶从善,唤醒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一个人活得更有人味,更有人的尊严。在我看来,感恩也是重要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的时候,也是促使我们教师反思感恩的时候;在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时候,也是促使家长反思感恩的时候。我们必须以成年人、教育者的感恩言行,为学生、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每一次给学生讲感恩,我的内心就充满着对老师和家长的感激之情。因为我看到老师们努力工作的身影,看到他们在用自己的智慧与心血铸造着北京小学这座事业的大厦,我感念他们的付出!同样,看到家长朋友们全力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支持我这个校长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我心中充满感动!我只有真诚地对待老师、家长朋友,把学校建设得更出色,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