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五要素”研究

2018-09-27孟祥龙

中国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要素教研标准

孟祥龙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我们认为,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以及学校校情和学情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标准化界定,使教师有序可循,有标准可依,增强课堂教学的规范与科学。学校在2014年年初提出了高效课堂“五要素”策略,即将“问、思、动、拨、测”作为课堂五大支撑要素,引导典型的课堂存在元素和操作流程。我们的研究在于探寻“五要素”之间存在的系统化关联,以及如何把这些要素整合到课堂教学这个系统内,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五要素”研究的意义

表面看来,“五要素”不能概括课堂全过程,但它好比一座建筑物的“承重墙”,唯其坚实,才能有效影响整个课堂体系,才能辐射到课堂全过程,涵盖所有可预计的正常环节。

对学生而言,“五要素”科学地指导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问与思”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对教师而言,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的备课与上课规范,便于青年教师参照并尽快实现专业化,同时帮助年长的教师克服思维定式,优化教学技能。我们将“在实践中强调学科化构建”作为教学基层团队建设的一项策略,研究和实践的推进,使得观评课趋于科学合理,同时保持开放式优化策略,让教科研活动保持活力。

对学校而言,教师是教育之本。由于教师在常态教学中有顺序可循、有标准可依,这就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保持了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教师获得了专业化成长,提升了教学质量,学校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

二、高效课堂“五要素”参照标准内容

针对“五要素”的课堂参照标准,我们研究制定了一份具有指导纲要性质的文本,内容包括各要素的类型和名称、界定含义、操作时机和场合、调控事项、效果反馈观评等。分别概要介绍例举内容如下。

1.问

包含教师设问和学生疑问两方面。具体界定了前置性问题、导入设问、情境问题、互动之问(主要针对学生)、探究问题(主要针对教师)、应用中的问题、反馈之问、保留后问。

例如,对“前置性问题”的释义是:多为教师主动提出,也可让学生先发问,然后教师选定问题;典型情况就是复习提问,也可以默写、听说、抽测等为表现方式;理科大多针对概念、原理采用复习提问或简单小题目抽测,文科可针对文本或其意义采取默写、听说、抽测等方式。前置性问题的目的是以此确定继续授课的基础是否牢固,校准教学起点、节奏和难度。若符合预期,则继续依据教学设计推进,若偏离预期则调整教学设计。“前置性问题”的操作时机在课堂初期,占时较短。

“问”的各子项大多又含有分项,例如,“反馈之问”包括:(1)常规个别问答,包括教师提问得以反馈,学生发问取得解疑;(2)对展示交流的过程、结果、所用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而提出的问题;(3)质疑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点、方法等提出的质疑(有意义的质疑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有独特意义);(4)测评情况反馈中表现的遗存问题,用于处理被遗漏、欠扎实的知识点。

2.思

指学生的课堂思考与思维活动,这是学习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回忆(提取)、记忆(存储)、分析、综合与推理、应用与整合等。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的关键,学生的感官接收信息后上升到这一领域标志着学生在进行有质量的学习;进一步的发展是“应用与整合”,具体分为:解决应用问题和建构形成;对于解决应用问题提出流程化、标准化、成效化指标;对于建构形成又给以并立、合并、补充的提示。

3.动

指课堂时空内能观测的师生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输出(给学生提供输入)、学生感官之动(如观察、操作等)、互动交流(师生双方分述)、应用(学生输出)、整合与形成(师生双方分别界定)。从名称描述看,“思”和“动”有许多条目对应,但二者实质不同,虽然一起发生但不能混为一谈。总体来看,“思”是“动”的内在,“动”是“思”的载体和外显;“动”的合理设计和运作促进“思”,但不能说有“动”就一定有“思”;有“思”而“动”不足就不能交流共享。值得重视的是,看得到的“动”需要依靠一系列其他要素整合后的支持。例如,从教师一方发起的互动,表层含义是教师提问、布置讨论、练习,安排展示交流。但深入探究就会看到,外显行动建立在教学设计上,这提示教师通过合理设问与提问来实现问题引导,把握解决问题时讨论交流、巩固形成时练习和反馈等时机来实施互动,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掌握各种形式活动的占时比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拨

指教师的提示、形成性说明、归类与整合等行为。该要素分类并展开于介绍释疑、讨论交流的引导总结、应用过程的点拨、建构形成中的引导与指导、学科意识与方法指导中。“拨”要时机恰当、表达精练,往往对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应用过程中的点拨”看上去是不经意的指指点点,但包含着规则使用的规范化、专门用语的准确、定理公式的成立条件等,对于问题解决,则关注优化步骤——标准化:步骤规范,结果正确;效率化:方案、次序合理。

5.测

指從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所有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包括前测反馈、阶段自发自测、应用性自测和互评、重点内容专项反馈检测、操作类测试与反馈、形成性检测与反馈。应充分意识到,“测”不限于课堂临近结束的形成性测评,甚至不仅体现在教师安排的显性之测。例如,“阶段自发自测”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吸纳、理解、交流中伴随的模仿、描述、列举等行为,以及有意自评的表现。这些测评虽然隐性但广泛、个性化,对促进学习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教师应予以重视。

三、高效课堂“五要素”参照标准的学科化和实践化

1.将“五要素”参照标准作为学科组教研的线索、参考体系

之所以称为“参照标准”是由于其条目供各学科参照,或说全学科通用,然而没有学科个性和活力的“标准”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将“五要素”课堂参照标准学科化就成为“五要素”课堂研究领域的核心。这首先依赖学科组内有效的教研积累。学校教研部门指导、参与各组的教研,组织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展示交流活动,逐步形成兼备共性和个性的各科“五要素”课堂参照标准。由于其可执行度更高,也称其为“五要素”课堂执行标准。

猜你喜欢

要素教研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