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践行现代师德的力量

2018-09-27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生师德教育

孙建辉

尊师重教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如何让广大教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并让“尊师重教”真正写在社会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教师自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当下是否还具有价值?“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我们该怎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继承并发扬师德建设的优秀传统?新时代的教师,又应如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以提高师德素养?

2018年6月2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明德至善与师德建设”开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遠先生,中央党校教授王杰,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学顾问李方,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副教授宋萑,北京一零一中学教学副校长程翔,北京市西城区实验小学校长耿洁及来自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以及媒体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讲,共议明德至善与师德建设。

议师德,大家谈古论今

师德之所以重要,顾明远先生指出,是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因此要守住教书育人的底线。师德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即“敬业爱生”。敬业,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兢兢业业,对教师职业有敬畏之心,有敬业之心;爱生,就是要把爱献给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孩子。所以,教师要在政治方向、对职业的认识、专业化发展上有所认识,“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鼓励学生一辈子,也可以毁了学生的一辈子”。

而看教育能不能成功,关键是要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所作所为,王杰教授如是说。他指出“德”像红线一样,千百年来贯穿中华文明的始终,是修身之本,有德行的人不会感到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伴,但也要将外在制度法律和内在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把内心的自觉与外在的规范约束结合起来,提高教师整体素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弘扬,为人表率,言传身教,提升道德素养,真正把敬德落到实处,将师德落到

实处。

育人者贵在育心,育心者必先自育。李方院长围绕郑丹娜老师和学生发生的“小红花与转笔刀”的真实案例,阐述了要以大爱做小事(善)、以大诚做实事(真)、以大责做难事(勇),指出应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敬业爱生的良好氛围与强大的正能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才能做到以德育德、以德施教。

谈起师德问题,郭华教授指出它面临两个困境。一个困境来自教师的双重角色。教师既要和同是成年人的同事、非同事交道,又要和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学生打交道。这是两类不同的群体,教师与这两类人打交道时遵循的是两类不同的规则。但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的其他人通常以教师要做榜样为由,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只要求他们承担责任义务,不给他们相应的利益与权利,甚至把不争利不争权看作师德。另一困境来自社会转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复杂的陌生人社会或抽象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自契约而不来自相熟。家长有高度的法律和契约意识,用陌生人社会的法律来要求教师、对待教师;但当我们要求教师爱孩子的时候,又希望是熟悉人社会、人情社会,希望教师能够超越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全身心地关心和爱护学生。这当然是不对等的,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今天谈师德,既要对教师提要求,更要保护教师,全社会要创造条件,给教师一定的空间,承认教师也是人,也有压力,也需要成长,也需要在付出的同时有相应的回报,在爱学生的同时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尊师爱生是同时发生的,对等的爱才是正常的,只谈单向的师德不正常。

在如何达致教师师德“明德至善”上,宋萑副教授指出,师德的养成需要时间,需要浸润,需要在每一天的日常行动中去体现。它是教师一辈子的事情,至善是一个追求、一个方向。师德的本质在于爱心,只有爱学生、爱教育,有这样一颗爱心,师德才有基础,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于言行中,它体现了一种规范、一种要求、一种养成。

“喊破了嗓子,还不如做出一个样子来看看。”吴颍惠院长发出如此呼吁。她指出,言传身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思想,我们应回到《大学》的治道治学中间去,弘扬做教师的光明正大的品行,不断创新进取,完善人格。其实,教师更为重要的不在于教书,而在于明人伦,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关系,捍卫教师职业应有的尊严和声誉,提高教师的道德境界。

聚智慧,学校风采展示

师德是美好人性+职业道德,教育就是用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程翔副校长指出这就是北京一零一中的师德信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即教师要带领孩子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去的地方。同时,他认为师德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高贵的人文精神,应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教师要有平等观念,强烈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有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独立人格,具有包容的胸襟和悲悯的情怀,有高雅的艺术情怀,有抗挫折的坚强意志,有勇于创新的担当精神,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有为祖国奉献聪明才智的愿望。

“教师最直接表现师德能力的就是把课上好,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上出一个精彩的课,那再谈他对学生如何热爱都是空谈。”在此次会讲中,耿洁校长这样说。西城区实验小学专注于儿童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始终热爱并传承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做人和做事,用雷锋精神引领精神成长。这所学校是朴素而简单的,形成了“雷锋精神教育”全员参与、全领域铺开、全过程实施的“三全”特点和“四化”的教育策略,那就是雷锋精神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常态化、课程化,将雷锋精神渗透到学校文化中,用教育感染人、感召人。在雷锋精神的引领下,学校也确立了自己的学雷锋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生命价值观。“精神引领,启智励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以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精神作为引领,启迪智慧,规范指导行为,在培养学生成才、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让实小人能够共享教育的幸福。因此,教师要能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以课程实践雷锋精神教育,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楷模,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师德”是在“人德”的基础上又上升了一个层面,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曹巍社长如是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指的是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让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所谓“育人者育心,育心者必自育”。我们相聚在古朴幽静的敬德书院,碰撞思想,交锋观点,和而不同,希望“明德至善与师德建设”话题的讨论,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更多的传统文化营养,为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猜你喜欢

爱生师德教育
致良知与师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教师品德修养浅谈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