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剖析与矫正

2018-09-27陈佳

陈佳

摘 要:当前的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着教材知识杂乱无章、教师教学浅尝辄止和学生学习缘木求鱼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整合资源,丰富修辞知识体系,开设修辞知识选修课程,并在教学中注重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随文评点、比较联想等方法,丰富句法修辞知识、体会修辞表达效果。

关键词:修辞教学;修辞知识;修辞运用能力

修辞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修辞知识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语法、逻辑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修辞的根系延伸至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通过语言积累与建构、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整合等语文学习活动,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学习活动都涉及修辞知识的学习和渗透。不仅如此,历年各类试题均有修辞内容的考查要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关于修辞,无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不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语言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对修辞教学中存在的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相应提出一些矫正方法。

一、教材修辞知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

修辞语料和修辞俯拾即是,然而在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修辞知识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体系。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版本教材中,笔者找到《修辞无处不在》和《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修辞的概念和范围,却未涉及修辞知识的运用和表达。

回顾语文教学的变革可以发现,修辞在语文教学的地位“几度沉浮”。1956年,语文教学实行“汉语”和“文学”的分科教学,汉语部分的教材系统全面讲授修辞知识。20世纪80年代,分科体系取消,修辞教学在“淡化语法”的呼声中淡出了语文教材,之后的修辞教学显得随意甚至盲目。[1]尽管如此,在语文测试中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诗歌和作文等题却都是修辞知识的聚集地,且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就使教材与考纲要求之间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如何扭转教材中修辞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局面,进而促成教材内容与考纲要求的衔接呢?

(一)整合资源,丰富修辞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在必修教材无法满足修辞教学的需求的情况下,积极拓宽多种渠道,延伸语文学习空间,多角度挖掘和整合语文修辞教学资源,丰富修辞知识体系,就显得颇为重要。生活无处不修辞,凡是有语言的地方就有修辞现象。教师要整合生活中歌曲、广告、短信、网络语领域的修辞资源,再整合教材和试题中相应的修辞资源,形成系统性的修辞知识体系。比如在整合辞格“叠词”的资源时,可这样操作:

1.选取歌曲《再回首》的叠词例子:“总是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歌词中使用了八组叠词自然而然地表情达意,具有旋律、节奏的美感。

2.联系教材中李清照《声声慢》开头连用的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的开头,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寻而不得的动作;“冷冷清清”,侧重写孤单寂寞的感受;“凄凄慘惨戚戚”侧重写悲惨凄凉的心境。

3.整合试题中的叠词典例,掌握其运用规律和表达效果。

这样对零散的修辞资源进行系统性分类整合,既体现趣味性,又具有知识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和运用修辞的能力,从而实现生活资源和课程资源的良好互补。

(二)分门别类,形成修辞知识课程

修辞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修辞学界的泰斗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包括辞格和辞趣,消极修辞包括词语锤炼、句子锤炼、谋篇布局和语体风格等。[2]基于此,笔者在实践中将修辞知识体系分为修辞知识和修辞知识运用两大维度,有层次、有侧重、有选择地进行分门别类,开发高中语文修辞选修课程。遵循从知识到运用、化无序为有序的原则,分层有序地将课程内容确定为 “呈现典例”“点拨知识”“回归教材”“互动活动”“我思我练”五个板块。如在“文字表意要确切”章节中,相关内容如下:

“呈现典例”:选取生活中借条上出现“表意不明确”的典例。

“点拨知识”:该课内容的理论知识链接。

“回归教材”和“互动活动”:选取教材中《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中“语言锤炼”部分的内容和为此设计的学生活动。

“我思我练”:附上试题中类似的典型试题,侧重于修辞知识的运用。

如此将修辞知识分类整合形成课程,并结合修辞理论知识做到有定义、有解释、有类别,结合阅读与写作做到有实例、有分析、有习题,明确了修辞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使修辞教学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既能弥补教材的知识缺漏,又能实现修辞教学与考试大纲的接轨。

二、教师修辞教学意识不强,浅尝辄止

当前,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意识淡薄,对修辞知识体系的研究也是走马观花,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对修辞知识略有涉及,点到为止,存在教学误区。一是重修辞的“应试指导”轻“能力培养”,往往在试题讲评时给学生作修辞应试技巧的指导,却未开设专门的修辞课,忽视了修辞知识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二是重修辞的“认知学习”轻“实际运用”,也就是指导学生辨识和判断常用辞格,却未将修辞与阅读、写作的训练相结合,忽视了修辞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重“积极修辞”轻“消极修辞”,误把修辞的范围局限在辞格上,对消极修辞现象绕道而行,这种狭隘的教学观念严重缩小了修辞的范围和功能意义,使原本丰富有趣的修辞知识变得狭隘乏味。如何改变教师在修辞教学上缺乏全面性认识的现象,进而加强修辞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呢?

(一)结合文本,注重与阅读教学的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修辞知识纳入课文的分析中,即以“修辞入文”来训练学生的修辞敏感。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运用修辞知识去理解文本内涵,揣摩作者情感。如《想北平》一文,老舍先生独辟蹊径,运用平民化的语言来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如: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对此,教师可从品读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品味文中“京腔京味”的语言风格。学生细细品读“整个儿”“差点事儿”“挤得慌”“白霜儿”“还不愧杀”等具有方言特色的词语后,可以揣摩文字背后的意蕴,从而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清新活泼和文风的朴实自然,进而在通俗易懂、质朴干净的语言风格中领悟到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淡泊的心境和对家乡真切深沉的爱。除了语言风格外,教师还可从谋篇布局、句子锤炼等消极修辞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老舍语言具体准确和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所以,将修辞全面融入阅读教学,教会学生鉴赏妙词妙句的多种方法,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从修辞格角度鉴赏语言,也能大大丰富自身的修辞知识和全面提高修辞运用能力,有利于增强自己对语言的领悟力和辨析力,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

(二)注重运用,落实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陈望道先生说过:“凡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都是修辞。”写作实质上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若将修辞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便可提高学生的修辞运用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片段仿写则是打通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一个良好途径。[3]如《我与地坛》中描写古园景物的片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这段文字通过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地坛景物的竞相生长和盎然生机的景象,真实记录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教师不妨捕捉美点,让学生在感受、涵泳的基础上,根据该语段的语言艺术,选定一个类似的场景,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模仿景物写作,并要求注意语言的连贯、准确和生动。这样,学生就能遵照要求进行仿写训练,并在运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以此达到“迁移语言”与“内化语言”的效果。

三、学生修辞学习缘木求鱼,力所不及

当前,学生对修辞知识的了解并不全面,修辞学习方法过于单一,修辞运用能力也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修辞时通常将修辞与辞格等同看待,对消极修辞知之甚少。学生在赏析文段时只关注对修辞格的辨识和判断,却不知消极修辞讲究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效果,也就不会从词语运用、句子选择、言语环境、谋篇布局、篇章优劣得失等方面去鉴赏品味语言。[4]因此,学生在言语交际和表达实践时,往往出现言不得体、词不达意、句不通顺、篇不连贯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修辞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如何扭转学生修辞学习片面化的局面,进而培养学生修辞的实际运用能力呢?

(一)随文评点,丰富句法修辞知识

随文评点就是学生将文中的修辞现象一一点出,加以评议。它不仅要对字词的语言现象加以评析,也要对句法篇章的修辞现象加以点评,这是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语言鉴赏习惯。学生在鉴赏时,可从文本相应的空白处建立“阅读对话栏”,写下语言鉴赏体会。如《肖邦故园》一文中有多处描写四季景色的语段,其中有一处是: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黃,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这段文字运用生动的语言谱写出故园景色和肖邦音乐的共同色调,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园四季景物的画面色彩素雅,美得朴素淡雅、持久深沉的特点。同时,作者巧妙运用短句,增强语势,节奏分明,读起来有音乐感,就犹如肖邦音乐既柔美动人又铿锵有力的特色。当读到该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随文点评,在“阅读对话栏”写下自己丰富的阅读体会。文章中类似的文段还有很多,学生都可通过随文点评体会作者语言的奇崛与华采。这种方法的使用不仅能使学生积累句法修辞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之中,感受到幽远深邃、宁静安详的自然之景以及肖邦音乐的神奇、丰富的精神内涵,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二)比较联想,体会修辞表达效果

比较联想法是修辞教学中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在鉴赏时对语言文字表达进行有无、优劣和语体风格等方面的比较,通过对字、词、句的增、删、改、换的方式,插上想象的翅膀,凸显语言特色,体会在字里行间呈现出的不同语言表达效果,从而获取一个清晰明确的形象感知。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写月光的一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鉴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词语锤炼角度赏析“泻”“浮”“洗”“笼”这四个动词的表现力,然后将“照”“升”“浸”“裹”这四个动词分别加以替代,比较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比如将“泻”字替换为“照”字,学生置身画面进行词语比较和迁移联想,就会发现:“照”字表达比较直白写实,缺乏想象空间,平淡而无味,且与“如流水一般”不太和谐;而“泻”字恰好照应了“月光如流水一般”中“流水”这个喻体,写出了月光照耀自上而下,一泻千里,顿时化静为动,表现了月光既柔和又具有流动的特点。通过动词替换比较优劣,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文段中动词所凸现出的丰富表现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比较联想,其实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思维路径,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感悟,激发学生积极感受语言魅力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辨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娱颉.高中语文修辞教学与高考应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5.

[3]廖剑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5(18):20-21.

[4]张继妍.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内容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