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评述与完善建议
2018-09-27李凤
【摘 要】统编教材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设计,具有读写结合的理念,螺旋上升的目标,贴近学生实际的导引,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作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建议大家在遵循教材体系的同时,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依据教材教学的时候细化操作步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
【关键词】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1-0007-04
【作者简介】李凤,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严格遵照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编写。内容“具体明确”,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是初中写作教学的国家要求,义务教育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编写的总原则。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目标体系明晰,读写同步推进的编排体系,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作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它紧紧抓住“学会读书,学会作文”这两个核心,“按主题组元,从语文的具体现象出发,以阅读与写作的操作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双线交织,整体推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引领性。”[1]据笔者了解,广大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对此颇为赞赏。他们认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有干货、接地气、易上手、能落实。知识与技能指导细致,以阅读引领写作,以写作巩固阅读,有效避免了写作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重复性,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可谓纲举目张。其优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的理念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具有迁移、互补、同步的内在规律。阅读与写作异质同构,读写结合具有天然性和必然性。阅读中,心智活动经历了侧重于理解的“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从文字到思想)与侧重于语言表述的“自上而下”(从整体回到局部,从中心回到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写作中,心智活动也经历了从客观生活、客观事物向主体观念、情感以及观念、情感向文字表述的双重转化。读写的第一重转化,都是为了获得某种认识;第二重转化,均致力于认识的语言外化。阅读和写作心理上的异质同构是读写结合的客观基础。无论从母语教学的传统和特色来看,还是从时代发展和教学需要来看,读写结合都是必要的。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遵循读写规律,按照随文学习为主,每年级各有侧重的教学原则编写,每册教科书配合单元安排有六个写作专题,专题内容与单元学习重点配合,“即单元课文阅读教学提供的材料适合于进行哪方面的写作训练,就以该写作点为练习目标,所例举的内容也在该单元课文之中,这就是写作训练的随文学习”[2]。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七年级上册共有课文22篇,有随文练笔写作训练10篇。随文练笔的形式多样:(1)有仿句式或课文的。《济南的冬天》课后“思考探究一”: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2)有写句子或片段的。《春》課后“思考探究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有这样的教材拐杖,阅读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课地体会作者如何运筹,怎样表达,等等,跟着作者走一遭,到自己写作时,也就有门路了。而在写作教学中,以单元课文内容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亮点来进行领悟训练,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启发,从而自觉地进行模仿写作。阅读与写作前呼后应,方便学生迁移运用,从而更好地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另外,读写结合为读与写提供了各种知识组块、技能组块和思维组块,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所面临的读写及思维训练任务,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语文能力。
二、螺旋上升的目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写作知识体系,较为理想地将《课标》中的文体、写作过程、写作知识等几个目标结合到一起,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写作习题,均依托课文材料进行训练,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和阅读内容的加深,写的难度也逐渐提升。除了一些特定的专门的单项写作具体要求外,七年级是基础写作能力训练,八年级是专项写作能力训练,九年级则是写作能力提升训练。专题内容按照文体训练体系,依次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宏观上的修改训练序列清晰可见:仿写、缩写、改写。
写作过程训练按照从兴趣培养到习惯养成的体系安排。编者深谙不少七年级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心理,开篇导写即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导语如话家常:“写作不是什么‘高难动作,而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此番表述,紧承《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要求,从“爱表达”到“表达得体”再到“有创意地表达”逐级提升。
写作知识序列从思路、中心、选材到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再到修改润色、创意表达,拾级而上。就写人而言,从“写人要抓住特点”至“写出人物的精神”,由表及里地递进。同为语言表达,“语言简洁”就比“文从字顺”进了一个层次。不仅如此,就细节来看,三次写作实践的设置也是有层次的:从“添枝加叶”、一个片段到写某个方面,最后才到整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作文教材的结构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使一线教学有章可循。
三、贴近学生的导引
聚焦学生的写作需求,教材写作部分由“导写短文”和“写作实践”两部分构成。“导写短文”主要对该次写作学习训练点作简明、扼要、晓畅的讲解和方法技巧的提点,为写作热身。以七上写作板块“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例:“试一试,先别考虑像不像一篇文章,就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不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加上什么框框。这样写起来就会很放松,不觉得难了”。这样的导语不见学究味,如邻家大姐般亲切暖人,为学生打开心结。编者运用“测试一下你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吧”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列举了人人见到过,但不一定留意的六个场景或细节:妈妈是如何在忙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唤醒了学生独特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实践”部分开设了储备充足的三个层级的“自选超市”,作文主题安排上尽量做到与时令合拍,体现出“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关注生活情境,关注学生成长,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设置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写作形式上,是进行列提纲的训练,还是进行素材选择的训练,或是只进行话题、命题作文的训练,均依据学情决定。丰富的内容类别,加上自由自主的灵活选择,使写作活动不至于单调刻板,非常切合初中生求新、求变、求异的心理。
训练中一般指导与个别实践相结合,在写作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单项写作能力的训练。七上第三单元,写作要求为“写人要抓住特点”,编者就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的动作描写示范,又以《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的几则事例导航,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征。“写作实践”的每一部分都有几条明确点拨。点拨或在知识技能的关键处,或在学生犯难处、思维易阻处。比如,以“书包”为话题,学生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难以确定立意的角度,教材便从“我的书包”“我和书包”以及“我是书包”三个方面进行辨析指导。随文写作所设置的都是写作习惯、写作观念以及写作能力方面的点,而在写作内容或主题上没有统一要求,仿佛一家家惠民的“专卖店”,切实解决了初中生写作中的不同需求。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谈及统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时说: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使用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写作教材呈现了诸多优点,也发现它仍然存在着上升空间。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应该成为教材的建设者。教师要悉心研读教材,在与教材、编者的对话中,真正了解编写意图、教材体系,熟稔操作要义,还要从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为教材“达到理想状态”添砖加瓦。现就统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使用与建设提如下三点建议。
一、遵循体系加适度调整
全面了解、遵循统编教材写作体系,成为编者的“知音”,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依据各地、各班的教学实际进行适度调整,也是教之常情、学之必然。比如,教材九下才安排“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修改润色”等作文程式,但作为教师绝不能等到此时才涉及这些方面的训练。
记事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不丰满,是初中生的共性问题,也是疑难问题。《课标》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通过扩写训练,使原作的篇幅扩大,变得更加周备和丰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七上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的“写作实践”中第一题设计了这个练习“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一些、生动一些”,还作了诸如“一是添加细节,二是融入情感”的“提示”。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实践”第二题要求:“将第一题所写的片段扩展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九下第一单元安排有“学习扩写”写作单元。基于对整套教材写作思路的了解,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扩写时就能循序渐进,利用教材资源和教学契机,展开有机写作实践。我们可以在七、八、九年级有计划、有侧重地开展记叙性、说明性、议论性文章的扩写训练,将扩写的知识技能分解到不同阶段,而不是到九年级下学期才开始练习扩写。
应用文写作是语文学科性质、学生发展、语文教育的大势所趋,理应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与苏教版教材不同,统编教材将常见应用文写作训练零散安排于各册单元写作实践中。我们在教学时切切不能无视或忽视应用文写作实践,而要根据教学情境随机安排应用文写作活动。
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编者在九年级安排了“尝试创作”专题。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而“创作”特指创造文学艺术作品。有教师质疑教材提出“创作”的要求,是否超标?我理解,編者在“创作”前加了“尝试”,意在激励学生“大胆尝试,体会一下创作的快乐”,而不是要求所有学生一下子写出成熟的文学作品。希望大家理解编者意图,放手让学生驰骋想象,指导学生借助意象,表达情思。
二、依据教材再细化操作
我们对南通市区部分学校七年级师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和教学观察,从中发现: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或不会)对生活、对所见所闻的细节、场面、事件以及人物(包括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感受、体悟、分析、概括,进而从中获得教益或教训。我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用心琢磨,为学生搭台铺路,增加抓手,适当提供一些范例。
初中生写作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希望教师提前增加引导学生列提纲、写草稿、作升格等生活化写作的实用步骤训练。为与学生写作过程更吻合,建议利用思维导图细化操作步骤,让学生好上手。
建议依托课文进行训练,又不拘泥于本单元来思考。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七上第六单元的“想象力”是关键词,导写短文中以本单元《天上的街市》及第二单元的《荷叶·母亲》等为例还远远不够,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回顾《春》写春花时由花到果、《济南的冬天》由山上美景产生的美丽欣悦的联想;《金色花》借助想象,从儿童视角表达对母亲依恋的……这样的勾连,可以帮助学生将写作与阅读再度结合,举一反三,善莫大焉。
三、使用教材也完善教材
语文教材对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执行,直接影响国民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对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有极个别的表述不太准确,可以引导学生纠偏。
比如,七下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我们知道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穷形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写闻一多‘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刻画出闻先生参加游行时的外貌特点,令人感受到他的大无畏精神。可以说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这段表述中,关于“穷形尽相”一词的使用,我认为值得商榷。《辞海》对“穷形尽相”的解释是:“形容尽致的意思,谓文章细腻生动。”并说“后来也称人的丑态毕露”。但对后一种用法没有举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成语用法词典》如此解释:“形容刻画得十分细致传神。”并证举邹韬奋《萍踪寄语》:“有一处是用水门汀建成的大坑,内有四五尺高的猴子数十只,投以甘蔗,即争夺狂叫,扭打得穷形尽相,引人哄笑。”“穷形尽相”在这里用作补语。该词条虽然没有列出“丑态毕露”这一义项,但例子却正好用到了这个意思。今人周先慎《简笔与繁笔》中说:“‘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注意,这里特指“描写物态”,而不是写人。“穷形尽相”感情色彩有褒贬、中性之别,据调查,七年级学生多半只知道“穷形尽相”是贬义词。若作贬义,用在此处显然不妥当。如果保留这个成语,最好做出注解。除此之外,此段文字中“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写动作;“长须飘飘”,写外貌。以形写神,表现闻一多斗志高昂、义无反顾的精神状态。建议将此处改为“写闻一多‘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刻画出闻先生参加游行时的动作和外貌特点”。
希望各地教研部门牵头,通过大面积的社会调查,经过大数据分析,找出初中阶段应该集中解决的共性问题,再对此进行理论研究,制订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框架。我们对教材编者的“艰难探索”充满理解与崇高敬意,期待写作教学借助统编教材的使用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佑军.破解部编教材编写的“密码”[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1).
[2]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