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衰减因子模型的地铁施工期通信系统设计*
2018-09-27周诚华
周诚华 周 俊 胡 成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330038,南昌//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
地铁地下区域机电施工时,由于无公网无线信号覆盖,现场施工人员只能借助对讲机进行短距离通话,不仅通话质量不佳,而且发生突发事件时极难沟通信息,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此问题,文献[1]提出了基于Okumura-hata模型的通信系统设计方案,文献[2]提出了基于对数路径模型的通信系统设计方案。这两种通信系统设计方案的传播损耗算法不同,适用范围也有相应差异。基于Okumura-hata模型的通信系统适用频段为150~1 500 MHz,覆盖范围为1~20 km;基于对数路径模型的通信系统适用频段为800~2 500 MHz,覆盖范围为0~500 m。而国内运营商信号频段为1 880~2 025 MHz,在地铁站内及隧道区间的覆盖范围约为5 km。因此,上述两种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均不满足外部条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衰减因子模型的地铁通信系统(以下简为“衰减通信系统”),适用于地铁施工,是稳定可靠的实时通信系统。
1 衰减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1.1 系统概述
衰减通信系统由信源模块、多系统合路平台(POI)模块及天馈系统模块等组成。信源模块包含GSM(全球移动通信)、CDMA(码分多址)、WCDMA(宽带码分多址)制式的无线直放站各1台、3副八木天线,以及UPS(不间断电源)及蓄电池。POI模块包含多个同频合路器、异频合路器和连接线缆等。天馈系统模块包含耦合器、功分器、重发天线、馈线等无源器件。信源模块、POI模块及天馈系统模块相互协同工作,从而实现地铁站台、站厅,以及隧道区间的公网信号覆盖,保证机电施工现场通信畅通。
1.2 基于衰减因子模型的传播损耗算法
传播损耗对于测算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场强十分重要。现有模型的适用频段和覆盖范围不能满足地铁施工的环境要求。本次研究采用衰减因子模型来分析无线信号的传播损耗。标准的衰减因子模型如式(1)所示[3]。
(1)
式中:
d——天线与手机间的距离;
PL(d) ——从天线发出的信号传播d产生的衰耗;
n——室内传播衰耗因子;
R——穿透损耗,即传播过程中穿透混凝土墙、砖墙、玻璃门等阻隔产生的损耗;
dp——参考距离,一般取值为0.001 km;
PL(dp) ——距离天线dp处的传播损耗。
由于dp非常小,所以按照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的定义,以Friis传输公式来计算PL(dp)的值[4]。不考虑天线增益的情况下,Friis传输公式可表述为:
(2)
式中:
Pr——手机接收功率;
Pt——1副天线的发射功率;
λ——波长。
根据式(2),令λ=c/f(其中,c为光速,取3×108m/s,f为公网信号工作频段),则可推导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为:
(3)
把式(3)代入式(1)中,即为基于衰减因子模型的传播损耗算法:
(4)
1.3 基于衰减因子的信号场强算法
参照文献[5],手机接收的信号场强算法表述为:
Pr(d)=Pt—PL(d)+G
(5)
式中:
Pr(d) ——距离天线d处,手机收到的信号场强;
G——天线的增益。
Pt与天馈系统中无源器件的损耗有关,而且,功分器会把无源器件的输出功率进行均分。所以,1副天线某种制式信号的发射功率为:
(6)
式中:
Pi——第i台某种制式直放站的下行输出功率;
N0——某种制式直放站的数量;
α——单个耦合器的插入损耗;
N1——1副天线所在路径中耦合器的个数;
β——单个功分器的分配损耗;
φ——单个功分器的功分系数;
N2——1副天线所在路径中功分器的个数;
L——1副天线所在路径中馈线的长度;
φ——百米馈线损耗系数。
综上所述,将式(6)与式(4)代入式(5)中,即可得出基于衰减因子的信号场强算法。
2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在南昌地铁2号线雅苑路站(未开通并处于机电施工中)搭建测试环境,对衰减通信系统进行测试。
2.1 测试方案
第一步,通过管理软件对3台直放站进行配置,并实时采样输入、输出功率等参数。
第二步,选择测试的位置。选择在站厅层和站台层的公共区域进行测试。测试区域并不完全规则,其间有多堵承重墙、木门、玻璃门等。测试把一对重发天线单端对应的地面位置作为原点端,另一端作为终点端。每对天线的距离设置为30 m,其间每隔3 m取1个测试点。共选择10个位置进行测试。重发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约为2.0~2.7 m。在站厅层测试的路径中,离原点8 m处有承重墙;在站台层测试的路径中,离原点10 m处有一木门;而隧道区间的测试路径是一条直道,且无任何阻隔物。以站厅层为例,测试位置情况如图1所示。
第三步,对理论值进行计算。按照测试点,根据传播损耗算法与信号场强算法计算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场强。以图1为例,先估算d1、d2的值,再把d1和d2代入式(5)得Pr(d1)与Pr(d2)。手机接收信号应满足“趋强原则”[6],即手机只能接收原点端和终点端信源中信号强度最大的1个,所以,测试点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场强理论值等于max(Pr(d1),Pr(d2)) 。
注:l——测试点距原点的距离;h——重发天线距地面的高度;d1——原点端重发天线距测试点的距离;d2——终点端重发天线距测试点的距离
图1 站厅层测试示意图
第四步,对测试环境进行实测。通过数据线把手机与笔记本电脑相连,使用手机在测试点上接收重发天线的信号。可通过电脑中的Probe软件显示收到的信号场强大小。实测界面见图2。
图2 Probe测试软件界面图
第五步,把信号场强的实测值、理论值与设计规范中的边缘场强对比。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理论值与实测值误差不得大于3 dB,且手机收到的信号场强必须大于规范中要求的边缘场强,该系统才能进行正常的语音通话[7-9]。
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按照测试方案,以移动GSM信号为例,绘制信号场强测试结果图。
2.2.1 站厅层测试结果
站厅层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由于选择的测试路线中有1面承重墙,且位于第2个测试点与第3个测试点之间,原点侧的信号穿透墙面后强度急剧衰减,所以第3个测试点信号最弱。按照“趋强原则”,此时手机的信源从原点端切换至终点端,随着l的大小逐渐增加,距终点端信源的距离就会减少,所以第3个测试点后信号场强会逐渐增强。
图3 站厅层GSM信号场强测试结果
2.2.2 站台层测试结果
站台层的测试情况与站厅层类似,木门位于第3个与第4个测试点之间。站台层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站台层GSM信号场强测试结果
2.2.3 隧道区间测试结果
隧道区间的信号场强测试结果图5所示。隧道区间选择的是一条规则且无任何阻隔物的测试路径,所以任何测试点上都未出现信号急剧衰减。信号的衰减仅与l的大小有关,依据“趋强原则”,在第5个节点之后,手机的信源切换至终点端,随着l越大,信号场强又逐步增强。
图5 隧道区间GSM的信号场强测试结果图
2.2.4 测试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隧道区间选择了类自由空间的测试环境,信号测试值与理论值的误差显然小于3 dB。站厅层与站台层的测试环境不规则,其阻隔物加剧了信号的衰减,但基于衰减因子的传播损耗算法考虑了阻隔物的穿透损耗。所以信号的实测值与理论值间误差有所增大,但仍小于3 dB。此外,测试值与理论值均大于移动通信网设计规范中的边缘场强(-85 dB)。可见,上述测试结果符合移动通信网设计规范的要求。
3 结语
本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衰减因子模型的通信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了衰减因子模型分析了无线信号的传播损耗以及手机接收到的信号场强,并搭建了测试环境对该通信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在地铁地下区域机电施工过程中,该通信系统能保证相关人员使用手机进行正常的语音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