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研究
2018-09-27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一、引言
继2003年之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因受到升学制度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越来越来低,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死板,教学活动相对单一,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创新研究是其突破点,是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重要途径。
根据对现有大数据库的搜索与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课程创新研究的文献较少,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者还是一线的实践者,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缺乏明确的认识,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提出用创客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创客式改造,以及创新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环节,以期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概述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习惯用计算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具体可以划分为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操作技能;掌握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与态度。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
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空洞而乏味、没有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教学内容应用实践环节较少,理论内容占据大量的学习部分。
2.教学方法相对死板,缺少灵活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几乎没有得到改变与进步,使得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缺少积极性。
3.教学活动相对单一,没有突破
教学活动除了观看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视频以外,缺少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没有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只是达到了感官认识的程度,而没有深入理解。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式的模仿教师操作,学生很难做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的运用。
三、用创客思维改造信息技术课程
(一)什么是创客思维
创客思维是在创客运动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条件下引申出来的新型思维,是将传统思维融入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对传统思维进行改造。创客思维一般有如下几个特点。
(1)充满好奇心看待事物,用创新思想看待问题。
(2)喜爱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挑战。
(3)对探索和挑战的事物进行反思和交流互动。
创客思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现实化阶段,它主要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由简单的设想发展到可以付诸行动(如图1)。
图1 创客思维发展阶段
(二)用创客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造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中心主任李亦菲说过:“让老师具有创客思维是开展创客教育的高级阶段”,因此,利用创客思维改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使课程进入高级阶段的最好手段。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忽视了学生最重要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而利用创客思维进行改造可以把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等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来举例说明,例如:教师要讲授一堂有关计算机硬件的课程。首先,教师提出一个导入性问题:“同学们认为计算机硬件哪几部分最重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其次,在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学生对课前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之后有了具体的想法,将想法变为实践,对问题进行探索和挑战。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后,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归纳,用自己独有的创新思想来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动,使其形成一种创新思维,也就是创客思维。
总结来说,就是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融入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中,教学内容注重对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框架
(一)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设计理念
为了保证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在人才的培养中能够发挥作用,也为了能够有助于避免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设计应遵循三大理念,分别是兴趣化、立体化、项目化(如图2)。这三种设计理念不应该是简单的平行线,而应该是有交集的交叉线,相互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指导高质量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
图2 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设计理念
1.兴趣化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缺陷就是教学内容空洞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则将兴趣化作为首要原则。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要将学习过程中原有的乐趣还原,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在快乐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将教学内容兴趣化,既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把学习知识变为一种乐趣。为此,可以将传统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以问题形式贯穿课程内容,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产生兴趣,形成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立体化设计,跨越传统课程的二维平面
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死板单一,缺少灵活性,局限于狭隘的二维平面,而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转变为立体化,更加全方位地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的实施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更多的教学活动将发生在实验教室等,学生的学习更加强调情境化;教学方法也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比如:微课、软件工具、移动课堂APP等,以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3.项目化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项目化设计遵循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就是将原来传统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式项目来达成学习目标。在此期间,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改变,教师从说教者转变为项目引导者,不再是整个课程的主体,而学生从聆听者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探究者,成为整个课程学习的主体。因此,课程通过项目化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设计环节
目前,根据对国内大数据的分析来看,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设计环节还处于未成熟时期,并没有完整的设计流程。因此,本文提出了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包括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设计三个环节(如图3)。
1.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
学习内容是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学习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课程开展的水平。因此,需要在分析相关课程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构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兴趣点出发,设计具有更加灵活性的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
2.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
确定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后,根据前面提到的设计理念中的项目化设计,将学习内容转换为一个个探究式项目,每个项目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之后再设计若干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完成活动的同时,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完成整个项目。项目的设计除了考虑学习对象以外,还要考虑到项目所涉及的资源条件,是否满足可实施性,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
3.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设计
在完成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项目设计后,评价设计则是总结整个课程的重要部分。评价设计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评价对象涉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并且具有组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师管互评、生管互评等环节。在强调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创新化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课程中体现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评价设计对于反思课程的实施状况很重要,可以在对其分析后设计更加完整的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
五、总结与展望
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与互动的空间,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两者的融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创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但仍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教育者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大力配合,以期通过大家的共同支持与努力共同构建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