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探通术在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2018-09-27曾涛李丽萍朱立
曾涛 李丽萍 朱立
先天性泪道阻塞又称新生儿泪囊炎,是指患儿在出生时泪道鼻端开口由薄膜封闭,患儿眼泪无法经由泪道流入鼻腔,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临床主要症状为眼部泪水较多,部分患儿眼屎分泌物多,在挤压患儿泪道区域时还会流出脓性液体[1]。临床中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一般多采用泪道探通术,恢复患儿泪道解剖结构。本文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患儿84例用作分析及研究的资料,评价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应用泪道探通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患儿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2)与参照组(n=42)。其中,男性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51例,女性患儿33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22个月,平均年龄(15.2±3.3)个月。有单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47例、双眼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37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实施泪道探通术予以治疗,具体操作过程:其一,取患儿仰卧位,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固定患儿头部和四肢,防止患儿在术中乱动,给予患儿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生产厂家: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批号:国药准字J20100128),行表面麻醉方式,剂量为1至2滴[2]。其二,清理患儿泪道附近脓液及分泌物,将患儿下眼睑行牵引操作,暴露患儿下泪小点,应用泪小点扩张器实施扩张,扩张时间约为30秒,应用6#泪道专用探针进行泪道插入,沿泪小点平面垂直方向探入1 mm后转眼睑缘探入[3]。与此同时,将患儿下眼睑皮肤向颞侧牵引操作,泪道探针触骨壁后垂直向下、略微外偏进入鼻泪管。其三,贯通后将探针连接注射器,应用生理盐水实施推注冲洗,直至患儿出现吞咽反应或盐水由鼻腔流出,如患儿探入时阻力较大可滞留探针20分钟[4]。拔出后给予患儿妥布霉素滴眼液(生产厂家: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批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20174),每日滴眼3至5次,每次1滴,连续使用7日[5]。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比84例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相关数据,实验组与参照组泪道功能恢复时长及出院时长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效果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预后时间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治疗预后时间数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泪道功能恢复时长及出院时长短于参照组(见表1)。
2.2 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表1 两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术预后时间比较(d)
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效果(见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参照组(73.81%)。
3 讨论
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发病率在5%左右,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如不能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眼部发育及视力造成一定影响[6]。临床中采用泪道探通术实施治疗,能够避免患儿泪道医源性损伤,从而改善患儿先天性泪道狭窄及阻塞现象。此种治疗方式对医师技术要求较高,在治疗时需对患儿眼睑实施良好固定,并注意对患儿下泪小点进行扩张,探针插入过程中应紧贴患儿骨壁,避免探针对患儿泪道造成损伤[7-9]。另外,在探通过程中,医师应注意感受插入阻力,如插入阻力过大,应稍微退出部分探针,略调整探入方向之后再行探通,从而避免患儿泪道黏膜损伤,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0-13]。
本文相关数据体现,实验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的泪道功能恢复时长及出院时长(4.98±0.36)d、(7.67±1.57)d,对比于参照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7.94±1.63) d、(11.72±1.88)d更短,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对比于参照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73.81%)更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展示泪道探通术应用于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泪道探通术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患儿恢复时间较短,能够有效避免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泪道损伤,因此,泪道探通术在治疗先天性泪道阻塞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表2 两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