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潴留囊肿的临床研究*
2018-09-27王宏岩郭莉媛
王宏岩,彭 艳,郭莉媛△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淋巴潴留囊肿为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统计数据有所差异,一般在15%~45%之间[1]。如囊肿较小,且未合并感染,部分患者可自行消退或不再进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淋巴潴留囊肿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疼痛、下肢肿胀,压迫一侧输尿管导致肾积水,严重甚至可以导致肾衰;或淋巴潴留囊肿合并感染,患者持续发热,白细胞上升,抗炎效果不理想,影响后续治疗,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现淋巴囊肿在临床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
针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医学中,健康的身体主要取决于一种能量循环,称之为“气”,而“气”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之中,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因为这种能量循环失去平衡。中医认为通过针刺可以打通周身脉络,使全身的经络循环恢复正常。近年来随着对针灸研究不断深入,发现针灸在多种疾病中均可起到治疗作用,例如:神经系统疾病[2-3]、运动系统疾病[4]等,在宫颈癌术后膀胱麻痹中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并记录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9例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潴留囊肿患者,年龄40~75岁,中位年龄(51.34±4.32)岁;其中宫颈癌25例,子宫内膜癌20例,卵巢癌14例。59例患者均行一侧腹腔引流,在术后3~5天引流液<30 mL/24 h,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前血清白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白蛋白>30 g/L,并于术后两周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双侧髂血管区和(或)双侧腹股沟区单发或多发囊性占位,大小均在2~7 cm。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7例(芒硝外敷患侧+针灸治疗),对照组32例(芒硝外敷患侧),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潴留囊肿数目及最大囊肿直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临床观察,59例患者均完成试验,最后纳入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
1.2 纳入标准
①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②术前查血清白蛋白正常,术后复查血清白蛋白>30 g/L;③未合并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淋巴潴留囊肿合并感染症状;④未并发肾积水等淋巴潴留囊肿压迫症状。
1.3 排除标准
①未按规定进行治疗,依从性差,难以估计疗效者;②对芒硝过敏者;③治疗过程中病情迅速进展,患者症状较重难以耐受者;④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需抗炎治疗者;⑤治疗过程中囊肿迅速增大,压迫周围器官,出现压迫症状者。
2 治疗方法
患者于术后1~3周复查盆腔超声,发现淋巴潴留囊肿时开始治疗,治疗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进展,淋巴潴留囊肿合并感染,囊肿继续增大压迫输尿管等情况。
2.1 试验组
将芒硝50 g装入大小约10 cm×8 cm方形棉布袋中,外敷于淋巴潴留囊肿对应的皮肤处,每日3次,每次30 min,芒硝遇热凝结成块后更换,连续使用3个月。外敷同时行针灸治疗,取穴:中极、关元、足三里(双)和三阴交(双)为主穴,根据症状加用配穴:下肢疼痛:血海、气冲、冲门、府舍和阿是穴;下肢肿胀:太冲、丰隆、伏兔,针刺前嘱患者排空膀胱,令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医生双手及所要针刺的穴位,针灸针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的华佗牌一次性0.30 mm×40 mm毫针针刺,留针20 min。10 min行针1次,以出现酸胀痛感之点为针刺点,进针得气后,轻轻提插捻转,使腹部穴位针感传到阴部效果最佳,使下肢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刺针手法以提插合捻转结合,采用平补平泄法。每日1次,每周3次,连续3个月。期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淋巴潴留囊肿的变化情况。
2.2 对照组
将芒硝50 g装入大小约10 cm×8 cm方形棉布袋中,外敷于淋巴潴留囊肿对应的皮肤处,每日3次,每次30 min,芒硝遇热凝结成块后更换,连续使用3个月,期间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淋巴潴留囊肿变化情况。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淋巴潴留囊肿的大小、下肢肿胀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比较不同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效果。
3.1.1 淋巴潴留囊肿大小变化情况 3个月后超声检查测量患者淋巴潴留囊肿最大直径,比较治疗前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淋巴潴留囊肿直径变化情况,以此判断淋巴潴留囊肿治疗效果[6]。有效:淋巴潴留囊肿消失或直径较前缩小1/2或1/2以上(如患者为多发囊肿,有1个囊肿直径较前缩小1/2或1/2以上视为有效);无效: 淋巴潴留囊肿直径缩小不足1/2或无明显改善或较前增大。
3.1.2 下肢肿胀改善情况 卷尺测量患者肿胀下肢最大周径,比较治疗前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下肢最大周径变化情况,以此判断淋巴囊肿治疗效果。有效:双下肢最大周径相同,差值为零,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或双下肢最大周径差值减小1/2或1/2以上。无效: 双下肢最大周径差值减小不足1/2或病情进展。
3.1.3 疼痛改善情况 根据NCCN指南疼痛量表进行比较。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减轻Ⅰ级或Ⅰ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较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7]。有效率=有效例数/(有效+无效例数)×100%。见图1。
图1 NCCN指南疼痛量表 注:FSO:完全无疼痛感;FSI:偶尔感到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FS2:有疼痛感,但能轻微活动,如散步;FS3:有疼痛感,不能长时间活动;FS4:有疼痛感,除上厕所外不能活动;FS5:疼痛剧烈无法自由活动。
3.1.4 不同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潴留囊肿治疗效果比较 分别比较试验组内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淋巴囊肿治疗效果,以上3个评价指标中有1个指标有效则视为有效。有效率=有效例数/(有效+无效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v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潴留囊肿大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潴留囊肿均明显缩小,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P<0.01),试验组淋巴囊肿缩小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囊肿直径比较 (cm)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肿胀变化情况比较 本实验共59例患者,其中18例合并患侧下肢肿胀,试验组10例,对照组8例,两组患者肿胀下肢平均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P<0.01),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cm)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试验组比较,#P<0.05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淋巴潴留囊肿的患者部分出现疼痛症状,本实验59例患者中30例患者出现患侧腹股沟区疼痛,伴或不伴患侧下肢疼痛,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13例。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明显,试验组疼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淋巴潴留囊肿疼痛改善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4 针对不同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潴留囊肿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27例患者中,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均十分显著,其有效率分别为92.31%、100%、88.8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试验组内不同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子宫内膜癌比较,*P>0.05;与宫颈癌比较,#P>0.05
4 讨论
淋巴潴留囊肿为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大部分患者可持续存在,无症状可定期复查,少数患者进展,同时出现疼痛、下肢肿胀甚至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积水,合并感染,导致患者持续发热,生活质量降低,影响后续治疗,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7]。以往在临床对较大的淋巴囊肿,压迫症状较重或合并感染时,通常进行穿刺引流、抗炎对症治疗、囊腔内注射硬化剂等[1,8],但这些治疗方法不仅痛苦,且费用相对昂贵,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淋巴囊肿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近几年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用芒硝外敷治疗淋巴囊肿效果显著[9-10],但单一中药外敷治疗周期长,患者卧床外敷,难以坚持。在对针灸的研究中发现,其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治疗多囊卵巢[11]及卵巢囊肿效果明显[12]。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可以有效缓解癌性疲劳[13],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实验证实,针灸对淋巴潴留囊肿的辅助治疗亦有一定的效果,联合中药外敷效果较为显著,因其治疗费用较低,且简单方便,为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提供可能性。
淋巴潴留囊肿一般为术后形成,患者多气血两虚、肝郁气滞,因此通阳散结、活血化瘀对淋巴潴留囊肿患者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中医角度出发,调理患者周身气血、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和散结拔毒,使用针灸治疗淋巴囊肿主要是取针灸调整营卫气血的功效,在选穴和取穴中可见一斑。关元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效,可促进血液循环;中极穴为任脉主穴之一,可募集膀胱经水湿,任脉气血在此达到天部中的最高点;足三里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的腧穴之一,可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这些穴位可调理阴阳、舒经活血。血海、府舍、阿是穴可缓解疼痛;气冲润宗筋、理下元、三厥气;冲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针对下肢疼痛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对下肢肿胀患者配伍太冲、丰隆、伏兔三穴,太冲有燥湿生风之功效,丰隆可治疗痰湿,伏兔主治膝腿麻痹、屈伸不利。以上穴位可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增强了中药外敷的疗效。针灸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者研究总结,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灸在治疗淋巴潴留囊肿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样本数据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试验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仍需要扩大数据样本,多方案对比治疗,遴选出首选的针灸治疗方案,同时更加重视对淋巴潴留囊肿患者的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并期待针灸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