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死因监测分析

2018-09-27叶碧莉陈嘉慧刘凤仁黄欢婷郑洁纯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龙岗区顺位死因

叶碧莉,陈嘉慧,刘凤仁,黄欢婷,郑洁纯

(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深圳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开展人群死因监测,主要报告单位为医疗卫生机构。2016年根据文件要求在本区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将公安部门开具的医学死亡证书一并录入死因监测系统。经过两年的磨合,公安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医疗机构间合作较为顺畅,三部门数据交换基本步入正轨,进一步完善了全区死因数据,为了解全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疾病和伤害的危害性常以死亡为标志,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因此国际上都用死亡资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和卫生状况[1]。死因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掌握本区居民健康水平,分析当地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从而了解人群健康与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死亡顺位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指标,为政府保障公民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多年来本区一直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死亡数据来源于龙岗区死因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托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模块平台,各医疗卫生单位收集辖区正常死亡的个案,公安部门负责辖区非正常死亡的个案。人口数据来源于龙岗区公安局。

1.2 方法

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龙岗区报告的2017年死亡个案信息,按生前地址进行筛查,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

1.3 统计学方法

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应用Excel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粗死亡率和死因顺位,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因编码采用ICD-10。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7年龙岗辖区共报告常住人口死亡病例2 740例,与去年同期2 522例相比,上升8.64%;粗死亡率为1.26‰,标化死亡率3.51%。

2.2 死因概况

2.2.1 时间分布 死亡病例月报告数相对平稳(197~264例),呈锯齿形,平均月死亡病例报告228例。见图1。

2.2.2 地区分布 常住人口死亡病例街道分布排名前三位的为布吉624例,龙岗547例,龙城325 例。见图 2。

2.2.3 性别、年龄分布 报告男死亡病例1 675例,女死亡病例1 065例,男、女性别比为1.57︰1。见图3。

0岁婴幼儿,女童粗死亡率大于男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P =0.112)。1岁组儿童,女童粗死亡率大于男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P =0.150)。5~1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5.62,P =0.018)。15~2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7.71,P =0.006)。25~3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11.69,P =0.001)。35~44 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19.41,P =0.000);45~54 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32.91,P =0.000);55~6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47.36,P =0.000);65~7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39.52,P =0.000);75~84岁组男性粗死亡率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37.36,P =0.000);85岁以后,男性粗死亡率大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 =0.133)。见表1。

2.3 死因顺位

2.3.1 分性别的死因顺位 在死亡病例中,排在死因顺位前五位的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死因不明分别占总死亡病例的34.67%、25.69%、12.99%、7.70%、4.12%。男、女的前五位死因均与全人群死因顺位一致。见表2。

2.3.2 分年龄组的死因顺位 0岁婴幼儿组死亡率为426.29/10万,前三位死因为围生期病、先天异常、损伤中毒,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4.29%。1~14 岁儿童组死亡率为23.44/10万,前三位死因为损伤中毒、精神系统疾病、肿瘤和血液造血免疫疾病,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1.19%。15~44 岁青年组人群死亡率为30.58/10万,前三位死因为损伤中毒、肿瘤和循环系统,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7.94%。45~64岁中年组人群死亡率为293.35/10 万,前三位死因为循环系统、肿瘤和损伤中毒,占该年龄组死亡的85.30%。65~74岁老年组死亡率为2 184.15/10万,前三位死因为循环系统、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占该年龄组死亡的82.11%.85岁及以上老年组死亡率为11955.91/10万,前三位死因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肿瘤,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5.18%,见表3。

表1 2017年龙岗区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死亡情况

表2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分性别死因顺位统计表

表3 2017年龙岗区不同年龄组前三位死因的构成比及死亡率

图1 2017年龙岗区常住人口死亡病例月分布图

图2 2017年龙岗区常住人口死亡病例街道分布图

图3 2017年龙岗区性别年龄死亡构成比示意图

2.3.3 分街道的死因顺位 根据街道死因顺位分析,除平湖、龙城和横岗街道与全区死因顺位较为一致外,其他各街道死因顺位稍有不同,南湾街道传染病与寄生虫上升至第5位,布吉街道消化系统疾病上升至第5位,坪地街道损伤与中毒上升至第2位以及龙岗和坂田街道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上升至第5位。见表4,图4。

表4 2017年龙岗区各街道死因顺位情况一览表

图4 2017年龙岗区各街道死亡病例数与死因情况图

3 讨论

深圳市龙岗区粗死亡率为1.26‰,与全国死亡率7.11‰[2]相比差距甚远,这可能与龙岗区的人口结构和医疗卫生等密切相关,龙岗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人口的2.95%,而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33%[2]。

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死亡率一般高于女性。5~14岁年龄组可能是由于男孩好动,外伤和淹死等原因所致[3-4]。15~64岁年龄组可能是一些特殊危险的工作仅限于男性,职业造成相对死亡风险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男性有更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以及男性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增加了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因此应将男性作为健康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促进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接触危险因素的机会,减轻压力等[5-6]。调查研究发现女性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于男性,而64~85岁年龄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中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病,这可能是该年龄组男性比女性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7]。

另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死因构成及顺位也存在一些差别。0岁组儿童的首位死因是起源于围产期的某些情况,提示我们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尤其是高危管理[8];而在1~14岁,15~44 岁的儿童、青少年中,意外伤害是最主要的死因,究其原因可能与该年龄段的人群密切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是,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意外危险的认知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提示安全与急救素养应走进校园,提高儿童及青少年避害与自救能力。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为主要死因,因此慢性病和伤害应成为该人群今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综上所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及中毒成为影响龙岗区人群健康的主要一类疾病。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慢性病及伤害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慢性病及伤害防治知识知晓率,倡导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利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时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建档、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慢性病及伤害防治工作,才能降低龙岗区人群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龙岗区顺位死因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第二顺位最高额抵押相关法律风险及防范
抵押前顺位作展期是否要后顺位同意
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现况及去死因期望寿命分析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砥砺奋进谱华章
死因
音乐和家庭都是第一顺位!两者才是他要的“爵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