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8-09-27王伟李桂贤黄晓燕苏攀付蕾赵晓芳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肝郁亚群脾虚

王伟,李桂贤,黄晓燕,苏攀,付蕾,赵晓芳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科技部,广西 南宁 5300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胃肠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和大便异常,约占30%的胃肠疾病和50%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是IBS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重叠状态,可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引起胃肠功能障碍[1]。然而,中医学中并没有其病名,根据其症状和特征,将其归属于“腹痛”和“泄泻”的范畴。

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和安全性的有效评价,且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此每年因此而耗费数百亿元。肝郁脾虚证是IBS-D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可占50%以上[2]。前期实验已证实,加味柴芍六君颗粒治疗IBS-D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3-4]。本课题拟研究加味柴芍六君颗粒对IBS-D患者中医证候和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 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门诊2014年6月‐2016年5月的80例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腹痛即泻、泻后腹痛缓解,病情发作多与情绪失调有关,容易生气愤怒,稍有饮食不当即可发病。次要症状:两肋胀满,纳差,胸闷泛恶,脉细或细数,舌淡、胖,苔薄白,舌边有齿痕。年龄分布在18~58岁之间,患者均未参与其他药物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IBS-D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男19例,女21 例;年龄 19~58(40.13±4.01)岁;病程 1.5~12.0(6.47±1.44)年。西药组男20例,女20例;年 龄 18~58(40.27±3.02) 岁; 病 程 1.0~12.5(6.28±1.32)年。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或消化道电子内镜检查确诊,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2年版)和《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II》[5-6]肝郁脾虚型腹泻型IBS诊断标准,该病在过去1周内处于活动期;年龄为18~60岁;含有慢性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同时伴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症状之一,病程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排除标准:血、尿、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者;胃肠道器质性疾病伴肠炎和肠肿瘤患者;有精神病史和严重神经症者;合并心、肝、脾、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对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证者;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中药组给予加味柴芍六君颗粒治疗:选用江苏省江阴市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煎中药,由本院制剂室提供。组方:党参15 g,柴胡10 g,白芍、茯苓、炒白术各15 g,陈皮6 g,半夏10 g,甘草6 g,水煎服,150 ml/次,1剂/d。辨证加减:肝郁甚者,加郁金12 g、合欢花10 g;腹痛明显者,加元胡10 g。湿热加黄连3 g、黄芩10 g;寒湿加苍术10 g、吴茱萸10 g;少腹拘急,腹痛明显,肝郁乘脾重者,加郁金和小茴香各10 g;兼食积者,见粪便臭秽,腹胀,加神曲10 g、炒麦芽10 g;兼四肢发凉,肾阳虚明显者,见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加补骨脂10 g、狗脊10 g;兼有瘀血者,见舌苔紫黯或有瘀斑,加丹参10 g、三七粉10 g;舌苔黄,脾虚加热者,加黄连5 g。随证加减:每日1剂,每剂2煎,混匀后分早、晚餐后1 小时温服。西药组给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950032),每日2次,每次4粒,随餐服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两组疗程均为4周,随访2个月。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经2 5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将上清置于-80℃备用待测。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制定,无症状为0分,轻者为1分,中者为2分,重者为3分[6]。②T淋巴细胞亚群 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法观察患者血清治疗前后白细胞分化抗原CD3+T、CD4+T、CD8+T的变化及CD4+/CD8+T水平。③视觉模拟评分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腹痛程度,评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轻。④大便性状评分 大便成形但稀软评分0分,大便不成形评分2分,大便稀溏评分4 分,大便如水样评分6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分)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症状总积分均有所下降,且中药组明显较西药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D8+均较治疗前下调(P<0.05),且中药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优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和大便性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和大便性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大便性状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腹痛 腹胀 大便次数 大便性状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0 2.18±0.41 1.41±0.53† 1.86±0.53 1.22±0.46† 2.05±0.42 1.47±0.38† 2.34±0.45 1.53±0.40†中药组 40 2.20±0.42 1.04±0.36† 1.85±0.59 0.92±0.31† 2.08±0.49 1.02±0.34† 2.31±0.41 1.17±0.49†t值 0.120 3.705 0.462 4.990 0.120 3.110 2.791 4.780 P值 0.225 0.001 0.342 0.000 0.519 0.000 1.732 0.000组别 例数 排便急迫感 疲倦乏力 总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0 1.65±0.39 0.98±0.31† 1.50±0.34 0.93±0.26† 12.28±3.98 7.53±2.44†中药组 40 1.67±0.40 0.69±0.35† 1.49±0.48 0.56±0.27† 13.45±4.13 5.46±2.21†t值 0.120 3.157 1.025 4.390 0.684 5.684 P值 0.115 0.001 0.147 0.001 0.332 0.000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CD3+/% CD4+/% CD8+/% 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0 49.76±2.2 55.24±2.17† 24.78±2.79 46.16±3.78† 41.89±3.16 36.49±3.56† 1.09±0.51 1.23±0.04†中药组 40 50.12±1.9 58.39±2.15† 25.90±3.02 39.23±3.78† 42.01±2.79 28.79±4.21† 1.02±0.56 1.57±0.17†t值 3.705 4.990 3.110 7.151 0.071 9.010 0.726 8.195 P值 0.054 0.002 0.615 0.002 0.144 0.000 0.305 0.000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大便性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大便性状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西药组 40 3.79±0.26 2.99±0.15† 3.20±0.37 2.98±0.33†中药组 40 3.76±0.25 1.21±0.56† 3.15±0.34 1.46±0.12†t值 0.946 21.170 0.454 25.231 P值 0.346 0.000 0.664 0.000

3 讨论

目前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发病机制不明确,西医发现胃肠功能障碍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内部灵敏度高、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失衡及脑-肠轴和神经-免疫轴的异常、社会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7]。

祖国医学中的“泄泻”、“腹痛”与IBS-D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为主症。《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举痛论》篇指出:“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皆说明本病的病因为湿、热所致。据报道,张声生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外部病原体、饮食损伤、情绪障碍、脾胃虚弱等引起的[8]。有研究者认为IBS-D的发病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9],肝脾相关证型占80%。肝郁脾虚是本病发病的关键,疏肝健脾是本病治疗的具体体现。本研究所用的柴芍六君汤是由导师李桂贤教授在“医宗金鉴”柴芍六君汤加减法的基础上制成的,“脾虚肝旺痰盛者,……柴芍六君汤主之”。本方为四逆散和六君汤合而化裁而成。方中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重在健脾益气渗湿为组方,为脾虚的基础方;柴胡、白芍二者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和营;陈皮、半夏二药配伍降逆和胃理气,陈皮理气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半夏和胃降逆性辛散温燥[10]。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健脾、清热利湿止泻、疏肝解郁、活血祛淤之功。

T细胞亚群可作为评价免疫系统的有效指标,但IBS-D常导致机体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失衡,破坏正常免疫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损害肠道粘膜组织,加重疾病的病情[11]。研究表明,IB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学者指出,与神经递质炎症相关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12],包括CD4+、CD8+淋巴细胞可以诱导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参与机体的肠道反应导致排便频率增加,腹痛感增加等症状。

另一项研究发现,IBS患者外周血CD4+水平较正常群相比明显下降,腹泻型和便秘与腹泻交替型IBS患者CD8+T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便秘型患者CD8+的比例[13]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CD3+T、CD4+T、CD4+/CD8+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其中中药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说明加味柴芍六君颗粒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而且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结果提示治疗后,中药组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药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大于西药组;中药组的VAS评分、大便性状评分下降也优于西药组。由此得出结论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腹痛、腹泻症状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对肠动力和敏感性有影响,而本研究使用的加味柴芍六君颗粒能改善IBS-D患者机体胃肠免疫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肝郁亚群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柴芍六君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