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性面瘫穴位针灸临床体会及经验介绍

2018-09-26苏保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针刺

苏保华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西医学所说的面神经麻痹即中医通常所说的“面瘫”,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前者多由面神经本身病变或受周围组织的病变影响所造成,发病原因很多,如病毒感染、神经炎、面部外伤,某些肿瘤术后(如腮腺混合瘤、颅内听神经瘤)。临床常见多数病人在面部受冷风侵袭后发病,表现为面部板滞不舒,口眼向一侧歪斜,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眉。后者可因老血管疾患或脑肿瘤等引起,表现仅限于脸面下部肌肉瘫痪,常伴有肢体瘫痪等,而闭眼、皱眉均无障碍。这里仅介绍周围性面瘫,其他类型面瘫可参考本病治疗。

周围性面瘫也叫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又称BELL麻痹,症见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目不能合、鼻唇沟变浅、嘴角歪向对侧、鼓腮谢气,并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面肌跳动,可有泪液,睡液见少,偶见“鳄鱼泪”现象,即咀嚼食物时,伴有病侧流泪。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流下。少数病人起初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或外耳道疱疹,听觉过敏症。好发于春秋两季,发病突然,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认为是络脉空虚,感受风寒,风邪人中(急性期)或热毒侵袭面致面部经络、经脉(主要是足阳明、少阳、太阳经筋)失于满养。有的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外感表症。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气血瘀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经筋失于濡养,面部抽搐或麻木,眼裂扩大,口眼歪斜等,日久不愈,舌质暗,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现代医学认为是茎乳突孔内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类,以压迫面神经或因局部营养面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麻痹,也有认为局部水肿可能属于免疫反应所致。

1 治疗方法

1.1 亳针疗法 本病急性期(一周内)病情处于发展阶段,局部取穴宜少,刺激宜轻,一般主穴取合谷、风池、颊车,风池合谷用泻法,患侧颊车用补法,针刺不宜过深,留针不宜过长,远部诸穴用泻法,强刺激,留针时间长,面部诸穴针刺要轻,进针用特定手法,即进针时用倒转法针刺,即针刺手法中的泻法,这样可以防止急发期过度刺激、痉挛及疾病的引发(正如开关水龙头,倒转可使水与水管阻力及压力减小,顺转可使水管与水的压力增大,对水管产生压力及磨损作用),须知在急性发作期与发展期是一个必然连接过程,应加以适当配穴,如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征者,加大椎、列缺;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体弱者加足里、三阴交。治疗后用热毛巾热敷15分钟一20分钟。在疾病稳定期,即进入恢复期(一周至三个月)后,针刺深度可逐漸加深,所有腧穴均用补法。这个阶段加地仓、下关、阳白、人中、承浆、四白、太阳、头维、太冲、百会、迎香,其中迎香配合谷,应先用补法轻刺迎香,后用泻法针刺合谷,下关平刺、地仓斜刺,太冲为循经远取法。留针以20分钟-30分钟为宜,针后应做隔姜灸。后遗症期(三个月)按上述酌情选穴外,应以透刺为主,地仓选颊车、阳白透鱼腰、四百透承泣、水沟透地仓等,这些透穴针刺皮下出血到一边捻转一边向前推进直至所需深度,提插捻转的幅度视病程长短和患者身体状况而酌情处理,针刺留针时还可以使用一些特例手法,如较为难治的面瘫应及早采取宗合治疗,取穴相应多一些,针刺强度应大,留针时间宜长。

1.2 水针疗法配以耳针疗法 取(1)阳白、四百、颊车、地仓;(2)太阳、奉正、下关翳风。两组穴交替使用、选用皮试针头抽取麝香注射液4毫升或精制脑组织液3毫升,按水针操作常规消毒,产生针感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于每组4个穴位,在以面颊、肝眼、口、皮质下,配穴:肾上腺、枕。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60分钟,联合治疗。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1.3 辅助治疗法 中药很有必要,如早期风热可用疏热疏风药,适量加一些活血药,风寒用散寒祛风药,后期则主要以祛风活血通络为主,主要以三百五虫汤、牵正散补阳还五汤进行加减,牵正散量要大些,以服药后舌头有麻木感为度,注意蓄积中毒以防出现意外,对于顽固性面瘫除用药物外可酌情加补肝肾、益气血之品,以增加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维生素应用也具有一定作用,因面神经有炎症、水肿,神经元的部分功能丧失,故需要一些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神经生长因子等辅助疗法很重要。

1.4 巩固疗法 病情恢复后以按摩手法和食疗为主,这样可防病情复发及留下后遗症。按摩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使神经肌肉传导恢复,改善各种神经肌肉的麻痹状态。

2 小结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感受风寒、卫外不固、风邪人中(急性期)或热毒侵装面致面部经络、经脉(主要是足阳明,少阳,太阳经筋)失于清养,气血淤带,面部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精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如: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初期,针灸治疗宜取穴少,轻刺激,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肌肉抽搐等。因此,本病早期以祛邪为主,恢复期以扶正为主。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针刺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清明的雨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