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危机与应对
2018-09-26张建勋
张建勋
【摘 要】论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环境的治理制度框架进行剖析,通过对其转型的危机分析,明确政府、企业、公众以及NGO(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对策,进而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论文的研究得知,欲升级中国环境治理的相关制度,应加强政府管理的时效性、企业规划的全面性、公众的关注性以及NGO的评价性等几方面,通过提出环境治理制度转型的几点措施,以此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力献策。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risis of its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the public and the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clarify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we know that if we want to upgrade the relevant system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imelines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enterprise, the public concern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GO and so on. And some measur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關键词】中国环境;治理制度;危机;应对措施
【Keywords】Chines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ystem; cri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7-0079-02
1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进展,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体系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面临环境治理制度的转型升级,应从政府的管理机制入手,结合企业执行、公众受益以及NGO监督的参与模式,助力制度框架体系升级。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环境治理制度框架转型危机与措施的分析,望为环保产业的建设提供参考,助力环境治理框架转型升级。
2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的概述
当前中国环境治理的框架体系,主要以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导向,并将政策体系进行多维度整合,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方式协作,提高目前国内环境治理的作用。在此框架体系下,社会参与的形式主要有政府管理,企业执行,公众受益以及NGO监督,参与过程中,各司其职,保障制度框架有效建立。参与者在框架体系中作为重要的连接点,连接的效应直接影响框架质量[1]。在目前中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部分参与者态度消极,严重影响制度的有效实施,致使在推进环保时存在阻力,目前中国环境制度框架体系的转型升级成为首要任务。
3 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的危机
3.1 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备
政府的管理机制不完备,治理制度将会失活。首先是立法机制的模糊,目前针对环境能源的体系主要有《环境保护法》等几部环保法,只有宏观的法律,没有具体行业的法律,企业将利用法律的空档,违背环境保护。其次是经济手段的不完善,缺少经济的激励体系[2]。例如粤港澳湾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缺少人才建设的框架体系将会崩塌。最后是建立的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使得产业难以升级,粤港澳湾区应建立独特的布局模式,面对环境污染问题。
3.2 企业发展规划片面性
企业在框架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利用率,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选用过程中,企业仅考虑投入产出比,虽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但却破坏环境体系。另外企业自身的生产体系,为了减少投资成本,降低对工艺的升级以及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延续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污染源的产生的几率,放弃对工艺设备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在港澳湾区缺乏企业的监管机制与创新服务体系。
3.3 公众意识具有冷漠性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购买非环保商品,对于环保企业更是缺少公平性,忽视相关法律的实施,对于环保的意识不强烈,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在治理体系运行中,难以顺利进行[3]。公众参与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与政府,企业将会顺应公众的购买情况,生产非环保用品,政府在实施环保政策时受到一定阻碍,故公众自身的冷漠将会导致制度停滞不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公众的文化环境对于环境治理制度的实施具有积极作用,增加公众的关注尤为重要。
3.4 NGO评价体系不健全
NGO作为行业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协会不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对组织内的企业环保进行监管,并缺少行业标准的统一管理。另外企业之间缺乏学习交流,难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力提升。协会虽拥有专业的人才库,但却缺少众筹的形式,难以建立链式的人才库。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存在跨境问题,机构科研人员交流通关缺少便利,协会的专业技术资质的互认,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NGO的作用。
4 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的应对探究
4.1 政府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环境治理的体系中,政府的管理角色起重要作用,体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立法建设,为制度框架体系提供有力保证。随着我国对能源环境的重视,能源的有效应用,规范的经济市场,完善的法律制度成为必要的保证。随着《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清洁能源生产促进法》相继颁布,该行业的法律也在积极筹备,如《电力法》《煤炭法》正在紧张修订中。二是增加经济手段的支撑,加强激励治理制度体系的有效执行,例如粤港澳湾区加大对人才的投资,采用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环境治理的科技人才服务环境。三是积极探索产业空间布局,优质的制度体系推进产业转移与升级,粤港澳湾区打造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主轴的生态圈,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4.2 企业规划整体效益
企业在参与框架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企业运行的指导思想。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前提下,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资源的浪费成为关键步骤,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的国情,能源的有效利用成为重点,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低成本、低能耗、污染小的能源成为首选。另外企业自身的生产体系的创新是建设环保制度体系的关键。从生产的工艺、设备入手,创新生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港澳湾区构建国际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服务企业的前进发展。
4.3 公众提升环保意识
公众作为环境治理框架体系的受益者,其自身是制度实施最直接的反馈。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理念,是对环保企业的支持,是对政府管理的认可,是环境治理框架体系的催化剂,在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行中,其可保证制度的顺利运行。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守至关重要。对企业的环保产品的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并监督着企业,形成良性的循环后,对于整个环境的治理产生促进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公众,创新文化环境对于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创造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4.4 NGO梳理优质评价体系
NGO主要包括专业媒体及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主要建立在企业间,是企业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组织。协会中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组织内的企业环保进行监管,设立行业标准,进行统一化管理。另外企业之间应当增进学习交流,进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创新力。最重要的是协会会吸引一定的专业人才进入,形成人才智库体系,以此形成“链式”创新性人才体系,NGO要以人才众筹的模式,将科技类人才进行合理规划,以政、产、学、研及用为主导方向,助力企业转化升级,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发挥协会的作用,推进专业技术资质的互认,为跨境机构科研人员提供通关便利,充分发挥NGO的作用。媒体以第三方的视角对政府以及企业进行有效影响,制造舆论压力,并对公众环境治理体系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环境治理制度转型危机的总结,探究出当代环境治理制度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应建立联动机制,主要以政府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企业规划自身的整体效益、公众提升环保意识、NGO梳理优质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把握环境治理制度运行的状态,有效解决环境治理的问题,从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为人类生存提供更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志奎.第三方治理: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的制度创新[J].学术研究,2017,25(12):77-83.
【2】郭榮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的完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12):48-55.
【3】王莉.低碳发展下中国环境治理体系转型的理论选择[J].政法论丛,2017,16(05):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