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初探
2018-09-26黄荣波
黄荣波
摘 要:翔安农民画是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易懂的图式展现了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乡土记忆,记录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探究翔安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分析新时代以来遭遇的挑战与困境,并对翔安农民画的传承保护提出具体思路。
关键词:翔安农民画;艺术特色;发展现状;传承保护
翔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与金门隔海相望,是厦门市所辖的一个区。作为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淳朴的民情风俗和独特的人文积淀,滋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也孕育出了闻名全国的翔安农民画。
一、翔安农民画的形成与发展
翔安农民画原称为“同安农民画”(原同安县分设同安、翔安两个区),是通俗画的一种,它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源于传统民间美术壁画,是水粉水彩画的变体。
据《同安文化艺术志》记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当时浓厚政治气氛的影响,为了配合党在农村各个时期的宣传工作,同安县文化馆组织了张厚进、陈武星等美术人员深入翔安乡村基层,辅导农村爱好绘画的农民开展政治壁画宣传创作活动,在乡村的庙宇、宗祠、壁砖、墙体、家具或者黑板上创作壁画和漫画,用浓墨重彩和鲜明欢快的艺术语言来歌颂中国新农村新风貌,形成了翔安农民画的雏形,为此后翔安农民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六七十年代,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同安全县相继办起了农民画学习班,翔安农民画一度达到了创作鼎盛期,上至八十多岁的老农,下至七、八岁的村童,业余美术创作者多至数百位,这些农民业余美术骨干在经过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和培训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民画创作队伍,在艺术创作的土壤里汲取营养,生根发芽。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翔安农民发生着本质的蜕变,他们拿起画笔,以直观易懂的图式展现了闽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乡土记忆,参与到推动翔安乡土文化大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后因文革等原因,翔安农民画作品大量减少,农民创作队伍也逐渐萎缩没落。
八十年代,翔安农民画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重焕生机,梁金城、柯国庆、柯朝订、颜明算、颜荣传、曾国谦、陈建纯、王其仁等一批新老农民画作者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并在全国性展览中屡获大奖。这些具有民族化、生活化、自然化和装饰化的民间艺术作品,引起了八闽大地美术家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一些作品还入选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农民画》等国家出版的大型画册,有20多幅作品先后被选送到瑞典、英国、丹麦、挪威、乌拉圭、阿根廷、突尼斯、菲律宾等国家展出,改革开放的春风使这朵乡村田野的山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1988年,翔安农民画以起步早、队伍强、作品多、影响大的优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对蓬勃发展中的翔安农民画的一个重要的认可。
二、翔安农民画的艺术特色
翔安农民画在广大农民画创作者、爱好者的辛勤耕耘和奋力开拓下,借助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逐渐形成独特的闽南绘画风格。它既不同于小桥流水人家的上海金山农民画,也不同于高原大川威风骨的陕西户县农民画,有着另外一番味道。
受当地民间艺术传统和风物人情的影响,翔安农民画以闽南民俗文化为养分,以农民生活为源泉,在构图、色彩、造型、图案和纹样上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体系。它汲取了纯朴瑰丽的民间艺术精华,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民间美术的创作风格、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农耕文化、民俗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时代主题,以闽南建筑、乡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為主要创作题材,充分体现了翔安农民画家“画天、画地、画自己”的绘画特点。其朴素的构图大胆,鲜艳的色彩,热情的场景,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本真,富有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从表现技法与形式上来看,翔安农民画继承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汲取了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民间剪纸、绣花、皮影、彩扎、泥塑、漆线和木雕等艺术形式中撷取了创作技巧,善用红、黄、蓝等对比鲜明的色彩,别具一格,洒脱自如,造型夸张而不失真实,不受常规绘画标准约束。画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经验,采用具象、意象等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巧妙构思,以造型夸张、形式感强和色彩艳丽的表现形式,凸显质朴、鲜活和灵动的劳动生产画面,在大红大紫的浓烈色彩描绘下,充分释放了农民画创作者的个性特点。
从表现题材与内容上来看,翔安农民画来源于农村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农民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农村生活场景。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描绘了人民群众在进行田间劳作、圩日赶集、踩车戽水、挖井修提、采茶摘果和养蚝捕鱼等农作生产生活的场景,同时也表现拍胸舞、弄车鼓、唱南音、典故传说和人文景观等乡风民俗风貌,独具地方民俗特色,饱含劳动人民质朴憨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理解,流露出对生活情趣和理想的追求,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气象,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怀和浓厚的民族韵味。例如梁金城的《洁白盐田》便巧妙地利用橘红色的风车和深蓝色的盐田构成一组强烈的补色对比,运用点、线、面构成的艺术语言,间以一堆堆洁白的优质盐山形成画面层次分割,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一幅翔安盐场丰收的欢乐景象。其构图饱满大胆,不拘一格,绘画风格奇特,极富想象力,在鲜艳绚丽的同时又能够保留着稚拙朴实的一面,给人以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有着最鲜明的现代民间艺术特征;陈珠庭的《宋江阵》以蓝、橙饱和的互补色彩,简洁概括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翔安的乡土民俗情景,画面呈现出平面装饰的特点,在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重发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唐庆的《五色土的喜悦》则以淳朴的劳动场景为表现对象,运用强烈、明快的色彩艺术语言,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相结合,画面绚丽多彩,生动地再现了农民喜庆丰收的田园风光。
三、翔安农民画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2011年,文化部授予厦门市翔安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称号,翌年,翔安农民画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十年来,翔安农民画虽然经历了冲击和蜕变,吸收借鉴了国画、油画、版画和漆画等其它画种的表现形式,但并没有因此而染上“学院味”,反而增添了强烈的民间原生态天籁的气息,具有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特征,在中国农民画中独树一帜。
然而这都改变不了曾经满载荣誉辉煌的翔安农民画艺术风光不再,创作队伍人数连年锐减和濒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翔安農民画的日渐式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下,农民画艺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极为有限,对大部分创作者而言更是难以养家糊口,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农民画很难能够吸引年轻一代传承技艺,发扬光大;其次是受工业化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化影响,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翔安农民画的历史内涵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出来,农民画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后,由于社会舆论和宣传引导工作的不足,在物欲横流、精神困境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翔安农民画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物化。
翔安农民画作为农耕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最终将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此亟须采取保护措施。首先,要切实组织开展普查工作。对翔安农民画资源进行深入系统普查,梳理翔安农民画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护现状等情况,开展多形式的交流研讨,增强文化自信;其次,要加强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利用地方院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开设翔安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培养一批高素质、精业务、深感情的人才队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要加强社会教育与宣传。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手段,广泛宣传翔安农民画,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促成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厦门同安区人民政府.厦门同安农民画作品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陕西省文化厅.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研究[J].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