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人文教育
2018-09-26董利维
董利维
摘 要: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大家都知道,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全是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与科学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含有更多的人文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该穿插和参透一些人文精神的因素,以便于高中学生能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知识和精神上双丰收。
关键词: 高中生物 人文教育 原则 策略
曲黎敏教授说:“高中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灵魂。怎么做呢?就是要讓学生多读圣贤之书,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生存的关注。这些永恒的、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渗透到生物教育中,就是渗透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给自身带来的进步,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教育学生在对人、对事、对物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的教育还有所欠缺。因而非常有必要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因为这样可以使生物教学更加深入人心,更有人情味,体现高中生物学科“温情”的一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学生产生失衡的心理。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作心理工作,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让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
2、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讲究的是真理至上,人文性讲究的是情感取向。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能相互促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要追求精神的真、善、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幸福的真正含义、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明白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使他们懂得学会生物的真正意义。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人文教育一词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现在的教育却忽视了对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在应试教学过程中被削弱了,人文教育针对的教育主体是人,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两部分因素,在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阐释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烘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进行生物学实践教学中,不能包办和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和相应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放弃顾虑,放心地去想,放手地去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地培养。
2、培养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社会上,将生命视为儿戏、用结束生命对抗挫折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校、家庭对成绩的过分关注,导致学生压力很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充满好奇也容易受到影响,事物真假优劣的辨别能力较弱,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容易走向极端的心理状态。
因此,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的美好的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而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应该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生物学认识模式以归纳为主。生物学的许多概念都是实物概念,如细胞、器官、动物、植物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归纳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早期生物学的理论如细胞学说也是归纳的结果,达尔文在提出“生物是进化的”这一理论时,主要使用的仍是归纳法。由此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点:人们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认识生命现象,然后通过归纳才能得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传统生物学课程开列的生物学能力中,观察能力总是摆在第一位的,而且强调这种观察是客观的,即价值中立的。也正因为这样,孟德尔提出的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曾因为它不是观察和归纳的产物而被我们作为“反动的唯心主义理论”进行批判。然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到摩尔根的基因论,从薛定谔关于遗传密码的假说到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的建立,无不证明了“假设检验”这种科学认识模式的价值。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科学研究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是从问题开始的;观察不是价值中立的,只有带着问题的观察才是有价值的。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探究”,正是教育对现代科学认识模式的肯定。因此,生物学课程应更新认识模式,既要重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归纳形成结论的方式,也要重视先提出问题和假设,再通过实践检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4、加强环保意识及德育教育。
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内容中,同学们知道了环境问题,知道了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要正确享用自然,并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一些破坏行为。
教师要让学生们感受世界的美丽,热爱生物、热爱自然,领会万物和谐共处。教材中讲到 “在生态系统 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这食物链中断… …从而影响到整个,甚至危及生 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说:生态系统中各种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都其存在的价值。
“探索生命奥秘,发现生命感动”,生物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在分类学上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教材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使得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