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过程中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2018-09-26袁伟达孙博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经济建设转变

袁伟达 孙博

摘要:在党的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次重要转变,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党的领导能力、领导正确性的有力证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断努力推动着生产力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推动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暗藏机遇,指明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关键词:新时代 主要矛盾 转变 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8-02

一、旧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时我国经济改革的背景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提出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当时,邓小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经济体制改革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大刀阔斧地展开。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和国家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忽略了农业。1978年,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業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所以我国改革开放必须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安徽、四川等农村进行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并在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最终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分配方式由人民公社的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发展乡镇企业,以乡和镇为单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和计划经济已经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的背景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火热展开。

发展好城市企业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依靠,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使城市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管理体制方面;由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政权与企业管理权分开,减少国家的干预,扩大企业的自主管理权。所有制方面;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允许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方面;由完全的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产权制度方面;不再是完全国有制而是转变为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都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这是由当时生产力落后,计划经济严重束缚经济发展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旧的主要矛盾提出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节点推动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1982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初步进展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既要计划经济又要市场调节,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2]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预示着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也进行深刻的改革,国企自经营主权不断扩大。

1987年党的十三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以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进行计划、财政、投资、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且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把市场和宏观调控这两个经济手段联合起来,同时围绕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布局,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明确的框架,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市场体系的作用、合理分配个人收入和加强社会保障。到20世纪末,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这是党和国家在所有制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所有制方面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在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再单一追求经济的增长而牺牲环境,破坏生态。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在发展经济时要准确地划分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发展主体,其他不同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归于这个共同的发展模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3]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领导人峰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应对新常态就要转换新的发展方式,改变增长动力,这是新时期经济改革和完善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4]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新方向,指明了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供给侧,要求为结构性改革。

2017年4月国务院公布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主要改革重点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推进产权、金融、审批、财税、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的目的由最初的寻求生产力迅速发展逐步转变为追求更协调更健康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改革的深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改变了社会生产落后的局面,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但是物质文化需求不是决定我们生活水平的全部因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我国在有些方面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导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

三、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以充分释放生产力为目标发展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从制度层面解放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诸多方面[5],共享经济对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共享经济的好处:第一,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运營成本。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释放多余产能减少浪费,共享过剩产能可以释放这些能量,减少浪费。

(二)以促协调、减差距为目标发展联结经济

为改变我国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可以将地区间、产业间、城乡间联动起来,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先进产业带动落后产业,城市带动农村。

(1)地区间联结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已经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又具备资源上的优势,我们可以建立一种联带经济模式,可以由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欠发达地区提供资源、土地和劳动力,这样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地区间优势互补的联带经济,与此同时也完成了产业转移。

(2)产业间联结经济。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发达,第三产业相对落后,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往往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因此产业联结经济应该由农业带动第三产业,我们可以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园、果蔬采摘园、大型花卉园、草木游乐园等旅游项目,从而带动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3)城乡间联结经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巨大进展,但城乡差距在我国还是比较明显,城乡联结经济由城市先进的工商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城市中建食品加工厂,就可以带动农村养殖业和果蔬业,农民可以获得比传统粮食生产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三)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转变扶贫模式

新时期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必须致力于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问题。

(1)利用贫困地区优势。我国目前现存的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阻塞与外界的经济来往,导致经济普遍落后,人民生活困难,但是这些地区往往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是独特的风土人情。所以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技术,就地取材开发其优势资源,带领贫困人民奔向小康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2)建立脱贫帮扶体系。在已经实现小康生活的地区,也存在个别贫困现象,如孤寡老人、孤残家庭,有这些贫困人口的存在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建立脱贫帮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成立扶贫小组,分配任务具体到每一户。将高收入群体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成立脱贫基金会,专门用于帮助贫困人群。

(四)以构建美好生活为目标提高人民幸福度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不再仅限于物质文化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要保证社会和谐,精神文明,道德高尚,生态美丽。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是人们生活美好的保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美丽的生态是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选文(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穆世龙.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D].辽宁工业大学,2016.

[3]本刊记者.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J].紫光阁,2017(6).

[4]唐任伍.论习近平的改革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9(3):4-8.

[5]韩晶.共享理念、共享经济培育与经济体制创新改革[J].上海经济研究,2017(8):3-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经济建设转变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