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出路探析
2018-09-26庄梦迪
庄梦迪
“艺术电影”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以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为雏形代表,注重表达和反映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以盈利为目的,突出形而上的艺术理想追求。国内电影人将其定义为彰显感情,侧重人性的电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艺术电影被第五代导演在对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和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思考中推向鼎盛。
从特点上来看,判断一部影片是否是艺术电影,主要从其对社会与人性表达的细腻与深刻程度上,与其精神气质、艺术形态与审美品格的体现上。艺术电影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核心力量,肩负着电影艺术对世界、社会、生命的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1]这篇文章从艺术电影自身的角度出发,梳理了艺术电影在传播途径中存在的困境,探索艺术电影如何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以及客观认识艺术电影在中国发展的瓶颈及出路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困境
艺术电影在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感悟中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为现代人生存的精神支柱,它经过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的开拓,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和人文主义的视野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根本性问题展开探索,使艺术电影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艺术电影在中国这个巨大的电影市场中面临困境,使其遭遇瓶颈时期,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商业市场的冲击
自2002《英雄》上映一举拿下2.5亿票房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跟随美国大片的高成本、大制作、重娱乐等特點向前发展,以科幻、武侠风格的商业大片整整席卷了国产电影市场十年之久,出现了国产商业片井喷的态势。这个时期,相对于电影产业发展一片大好的现状,艺术电影的市场却不尽如人意,尽管艺术电影相比商业电影而言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但伴随着第五代导演的商业化转型,众多投资商在保证高回报的商业利益前提下进行投资,而高回报的商业利益就需要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以求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第五代导演中的陈凯歌、张艺谋曾经拍摄的《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这些影片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考深度,但是为了走向市场他们相继拍摄了一些大制作的商业电影,诸如《夜宴》、《长城》、《无极》,虽然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却无法做到对艺术电影的纯粹探索。
电影导演之所以由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转型,主要原因是艺术电影这种重意义而轻叙事,多哲理而少趣味,多意象性而少戏剧性的风格,慢慢地脱离了观众的审美意向。面对审美趣味不断变化的大众群体,艺术电影如果一味地迎合其口味,这样势必让艺术电影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忽视,甚至在盲目追随观众兴趣的同时使艺术电影在恶性循环中丧失艺术品味。在这个电影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电影成功凭借其泛娱乐化的特点走入了观众的视野。
(二)政策体制的缺失
艺术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政府的保护获得发展。[2]在欧洲,艺术电影的最大支持者就是政府,保护电影的艺术多元化是政府的使命和职责,也只有政府能够做到。譬如,政府通过返还影院营业税,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奖励补贴播放艺术电影的影院等措施来保护艺术电影的发展。
在中国,从现有的电影体制来看,艺术电影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没有独立的表达空间。目前,中国的影院数量还不是特别多,尤其是中小型城市,这就造成了在影院排片的艺术电影还要和商业电影进行竞争,艺术电影要想在这样狭窄的电影空间中增加排片量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每逢电影上映的黄金档期,商业大片占据了电影院的半壁江山,剩下的大部分被一些有舆论话题性的中低成本的文艺电影瓜分,就算艺术电影艰难地挤进电影院也会遭遇“一日游”的尴尬,这就需要有关政府机构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建立专用的艺术影片院线,只有解决好供求关系让艺术电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才能使它大放光彩。目前,中国主要有以学术放映方式开展艺术电影放映活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商业运营勉强实现收支平衡的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但未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所以,建立艺术院线迫在眉睫。
除了缺少独立的艺术院线,艺术电影的拍摄资金和宣传资金同样短缺。从各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状况来看,艺术电影的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有相对完善的资助机制,政府或者公益机构应该对艺术院线的建立给予支持,一些艺术电影的创作与发行期间可以向政府申请经费补贴,艺术电影可能收获不了最大的商业利益,但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精神文明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鸟朝凤》在2012年底竣工,由于没有发行方愿意投资缺少资金宣传,致使电影搁置了三年才走入观众的视线,而之后的发行费用也是影联传媒、方励以及志愿者出于对吴天明的敬重勉强拼凑出的300万元,这些钱也只是覆盖基本的发行费用,根本不能展开有效的宣传。所以未来想要建立稳定的电影市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鼓励竞争并尽量与市场对接的资助体系,政策杠杆应该展开积极的探索,通过发行体制的创新更好地开发艺术电影市场。
二、艺术电影的发展方略
艺术电影在发展中遭遇困境,在困境中创新未来,以谋求更高更远的发展。我从近年来的几部优秀艺术电影中总结经验,对国产艺术电影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设性的意见。
(一)叙事之外的文化融入
自张艺谋、陈凯歌这一代导演开始,他们执导的艺术电影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和人文主义的视野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根本性问题展开探索,使艺术电影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张艺谋曾说,“电影既要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又要有较强的观赏性。”[3]艺术电影发展到今天仍需文化元素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叙述之外的魅力。对商业电影而言,“它的文化精神是普罗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快餐,使人们愉快地活下来,但它不能解决提高人类文明的问题”。[4]艺术电影则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方向的艺术责任,在近几年的反复实验和不竭探索中达到了中国化改造,使其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同时还能符合观众的审美价值趣味。比如,2014年《白日焰火》不仅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摘得金熊奖,在国内上映后也获得较好的口碑和收益,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艺术和商业不是相互排斥的状态,还通过彼此的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电影市场只有更多地容纳像《百日焰火》这样有探索精神,有思想内容的影片,才是电影市场成熟的标志。[5]张扬执导的《冈仁波齐》在叙事手法和文化的深入上同样都有很大的突破,是一部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精神文化至高无上的电影,宏大的主题和片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成功镶嵌使这部作品传递了涤荡人心的正能量。导演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打动了身居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群,就好像观众看够了大制作、娱乐化的商业片,突然对精神化的艺术片产生了一种回暖趋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在电影频道的《今日影评》栏目指出:“我们的某些创作者在艺术片中往往沉迷于表达一些不具正能量的个人小情绪,而《冈仁波齐》这部影片对于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带观众回归了传统的审美。”
(二)优于形式的视听表达
优秀的艺术电影往往是导演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和表演加工酿造成的,通过简单的人物关系和富有深意的视听语言表达出故事背后的情感和对时代的反思,与那些直接表现躁动和革命的电影相比,艺术电影显得更加理性和自然。2017年12月15日上映的《芳华》就是一部带有青春气息和时代感的影片,独具魅力的视听表达使它成为艺术电影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影片开头,柔和的光线、暖黄的色调、舒展的身姿和中长镜头的运用,再加上具有年代感的音乐旋律,共同描绘了一幅怀旧的画卷,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在镜头的运用上,导演冯小刚大量采用手持移动摄影,创造了第一人称的在场感和叙述性,在弱化剪切效果的前提下,使画面内容彰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温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越战争中6分钟的长镜头一气呵成,用快速折返运动拍摄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场面的紧张、急促与残酷,使画面风格变得冷峻符合画面内容,也体现出导演艺术运用的能力和审美表达的勇气。
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的艺术。观众在接受电影时,首先是通过感性的认识,比如王家卫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富有韵味美的光线、诗意化的对白,都表现了后现代的时空艺术,《堕落天使》的晃动镜头和《一代宗师》中的特写镜头都是王家卫在用独特的视角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了影片叙事的张力,也是艺术电影视听艺术的成功代表。众所周知,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都对色彩进行了钻研,《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3年之后的另一部电影《归来》仍然让我们对他在色彩的运用叹为观止。在《归来》中,他采用了黑、白、灰交替为主的色彩,塑造了平淡和安静的基调,也在尽可能地模拟“文革”的社會环境,来帮助观众寻找最清晰的情感共鸣,酿造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三)人文情怀的艺术彰显
观众对电影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普遍的渴望,那就是入心。优秀的艺术电影往往能够经由导演营造的隐喻性意象,使其不断突破具象的束缚。[6]这一点西方的电影做得显然要比中国电影好,西方电影始终秉承着关注心灵是电影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关注剧情,比如《雨人》、《勇敢的心》、《金色池塘》、《阿甘正传》,这些电影都体现了社会所需求的人文情怀。中国的大部分编剧常常试图通过好看的故事情节来迷惑观众的心,这放在电影初期或许很受用,但如今观众并不仅仅满足于那些内容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的电影,他们甚至开始关注人的命运浮沉、关注真实和灵魂。除去那些泛娱乐化的商业电影,中国仍然不乏有一批优秀的导演在支撑着生存在庞大电影体系中的艺术电影。在电影刚刚苏醒的时代就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影片,引发了一场电影新浪潮,诸如张铮的《小花》、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丁荫楠的《逆光》、张暖忻的《青春祭》,这些纪实风格的电影,表现了那一时期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女孩清澈的眼神看世界,在那些画面中出现的旧城风物,体现出对童年和旧北京南城的怀念,在这些怀念中寄托着离愁与相思,影片中具有穿透力的主题音乐《离别》,仿佛让观众翻开了一本旧相册,井台打水、街边卖唱、巷子里的骆驼等等,这些老照片和舒缓的音乐节奏丝丝入扣,溢于言表的情感,自然朴素地传达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浓浓的诗意,带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意境。在近年艺术电影的创新中,《百鸟朝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文化的传承还展现了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无奈与感伤。吴天明想说的太多,比如对艺术、道义的取舍,比如对传统文化与强势文化正面相遇时的无奈与奋起。
艺术电影强调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和审美组织的功能的总体结合,强调内容和思想相结合,强调利益和公益相结合,通过艺术电影朴实细腻的情节内容和独特的情感结构,通过人文情怀的彰显走进观众的心灵深处。观众对待艺术电影不能只是浅尝辄止,必须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一种对影片的感觉、知觉、理解、思考以及联想、想象等认识过程,在这种复杂、特殊的心理活动基础上才能和艺术电影达成一种情怀上的共鸣。虽然观众和导演的审美差距的悬殊造成了艺术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不被理解,但是没有差距的艺术是不存在的,没有导演和编剧高于生活的感悟,观众的审美该如何提高?
(四)营销策略的创新突破
电影不仅是创造出来的,也是营销推广出来的,《百鸟朝凤》票房成绩的逆袭就印证了这个道理。客观上讲,《百鸟朝凤》出品人方励的“跪求”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形成的舆论影响,但是艺术电影在内容限制下必须通过巧妙的营销才能被更多观众买账,在“下跪”事件之后,观众重新走进影院观看《百鸟朝凤》这部影片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方面观众受到了“下跪”事件带来的观影刺激,再结合人固有的对陌生事物极强的窥视欲望激发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观众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宣传过程中“情怀”的影响,萌发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电影的美好愿望。一部电影上映之后,如何能做到高朋满座,那就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观众可看的必要性,有的电影借助于演员的包装,有的借助于内容的突破和创新,成了在社会、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的商业色彩浓厚的文艺片,例如《芳华》《白日焰火》。
《百鸟朝凤》的“下跪”之举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都在客观上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电影需要不同的营销手段,不是任何一部电影都能“跪”出成功,影片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造就高票房。一些艺术电影选择“全面撒网”式的普及宣传,比如在电视综艺节目插播、创作团队全国巡演和网络媒体,特别强调的是网络媒体这一宣传手段是当下电影营销的主要手段,主要通过户外大屏、数字电视、电子杂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媒体现在针对的用户包含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在多种网络媒体的宣传之下不仅能达到宣传的普及性还能更具推动性。除了这种“全面撒网”式的营销推广,还有一种就是培养受众群体开发衍生品,前提就需要观众对一些艺术电影有心灵的碰撞,在电影成功基础上,可以延伸到电视剧、动漫、服装LOGO,还可以开发原著文学作品,通过这些衍生品来延长电影的市场周期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在推广上,高校学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对象,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他们作为高素质的观众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青年人的思考力和探索性都很强,这使得艺术电影在举行影展时也应多考虑高校,这一群重要力量,支撑着艺术电影的发展。就艺术电影目前生存状况而言,它的市场营销与推广策略之路还需要不断探索,艺术电影不仅要坚守住文化传播的阵地,还需要一步一步地在商业电影的市场浪潮中闯出自己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中国艺术电影仍旧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影市场和观影人群的扩大促使艺术电影还在不断摸索,经过分析我们意识到,好的艺术电影仅仅有艺术是不够的,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才是实现自身艺术理想的前提。[7]我们期待艺术电影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基础上,提高艺术质量,并探其深度和广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参考文献:
[1]凌霞,王海东.走向审美边缘:中国艺术电影简论[J].电影文学,2017(1)
[2]巩杰.欧洲经验对中国创建艺术电影院线的启示[J].电影新作,2014(2):9-14
[3]通向电影圣殿[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68.
[4]郑洞天.艺术电影的潜在市场[J].电影艺术,2001(3).
[5]周星.兼顾市场需要的艺术.把控——关于电影《白日焰火》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4-3-31.
[6]刘志.论艺术电影的隐喻性特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03):72-76.
[7]朱杰.《天下无贼》与《盲井》解析——兼谈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审美认知.
[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