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布兰诗歌》作曲技法研究

2018-09-26张晓露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奥尔夫作曲技法

张晓露

【摘 要】卡尔·奥尔夫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本文将对奥尔夫的代表作品《布兰诗歌》进行分析,从节奏形态、调式特点、曲式结构、配器特色等方面,归纳其音乐创作上的特点,并总结其元素性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奥尔夫;布兰诗歌;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70-01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以奥尔夫命名的音乐教育法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及运用。1934年,卡尔·奥尔夫的作品《布兰诗歌》问世,首演的成功使他红极一时。这部作品将音乐、语言、动作融为一体,作品中合唱、歌剧、话剧的特点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布兰诗歌》受到众多音乐家与观众的青睐,在音乐舞台上屡屡上演,其序曲《OFORTUNA》成为广播电台及电视栏目的常用曲目。

一、变幻莫测的节奏形态

在奥尔夫的的音乐思想中,“节奏”这一概念通常被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至于和声、配器以及旋律,都要为节奏让位。《布兰诗歌》作为奥尔夫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节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切分节奏在《布兰诗歌》中广泛应用。《布兰诗歌》由25首作品组成,其中20首含有切分节奏;在某些作品中,如第11、16、17首中的伴奏部分也以切分节奏贯穿其中,可见其在此作品中运用程度之广泛。其二,节拍中逻辑重音的改变。在对《布兰诗歌》节奏及节拍进行研究时,发现奥尔夫在第2、9、16、18首中打破了节拍的逻辑重音,使强拍(位)与弱拍(位)发生了倒置。其三,固定节奏音型。固定节奏音型是奥尔夫钟爱的写作手法,在《布兰诗歌》中有多达12首作品使用了固定节奏音型。其四,交错节拍。交错节拍虽是众多音乐家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奥尔夫将这一手法巧妙用于其中,让听者印象深刻。

二、复古的教会调式

《布兰诗歌》频繁使用中古调式。在25首作品中,有12首作品使用了中古调式。中古调式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并运用于教会音乐中,因此也被称为“教会调式”。古希腊调式体系开始是以古希腊的氏族部落命名的,分别是多利亚(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利底亚(lydian)及各种变体,如副多利亚、混合利底亚等。开始它只是一些符号,主要用于标记乐器演奏时的位置,后来逐步发展为关于音阶和调式的理论。教会调式是西方大小调的源头,多利亚、弗里几亚、爱奥里亚即小调音阶的前身,而大调式形态则是由伊奥利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从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来看,教会调式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一古老却不失特点的调式与《布兰诗歌》有着相似的歷史背景,既贴合了作品的主题,又使整部作品的音乐风格趋于一致。

三、简约的曲式结构

《布兰诗歌》是一部布景世俗康塔塔,全曲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女神(序曲)”——“春”——“在酒馆里”——“爱的宫殿”——“女神(结束曲)”。《布兰诗歌》将奥尔夫“原本性”的理念融入音乐结构中,使每一首作品的结构清晰简明又不乏趣味。

通过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单一结构占主导。复合结构的作品仅4首,甚至在作品3、4、13、19中,奥尔夫使用单乐段的结构诠释作品,与20世纪纷繁变幻的音乐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约却不简单;2.重复手法的频繁使用。在单一结构的使用基础上,有将近一半的作品使用了重复乐段的手法。重复手法的使用,不仅使结构简单明了,而且使音乐主题得到了突出。通过不断重复主题,使听众印象深刻,同时体现出作者对结构简单清晰的构思。

四、多功能的庞大乐队编制

《布兰诗歌》是一部拥有庞大编制的音乐作品,奥尔夫在乐队中增加了打击乐的种类及数量,将节奏与打击乐相结合,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布兰诗歌》中有较多作品为表现不同场景而运用了不同的打击乐。

乐队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乐器打击乐化。乐器打击乐化在《布兰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乐队在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以重复固定节奏的音型为人声服务;同时也赋予了音乐表现的张力。2.乐器紧扣情节。以第8首《Chramer,gipdievarwemir》为例,轻快的节奏、器乐巧妙的配置是这部作品的特点。全曲呈现了姑娘们为打扮而争相购买胭脂的画面。在两小节的引子中,除了弦乐伴奏的固定音型之外,值得关注的是人声上方的乐器——“马铃”。敲击“马铃”的声音犹如一辆杂货车叮叮当当地驶来,通过打击乐场景变得热闹起来。

通过对《布兰诗歌》音乐本体的研究,可知奥尔夫在立足于“回归原始”的音乐思想上,将音乐语言尽可能地直接化、明了化。他没有加入复杂的和声,也没有通过调性频繁的转换丰富音乐语言,而是让节奏和节拍富有动感、触动人心。奥尔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立体,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莉洛·格丝朵芙.奥尔夫[M].王天若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田彬华.奥尔夫《博伊伦之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奥尔夫作曲技法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精通拍摄技法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