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2018-09-26黄小川
黄小川
[摘 要]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性质和目的两个方面为盈余管理做出定义,并按照时间线上三个阶段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即上市前的股权融资动机,上市后的维持股价动机,以及在出现亏损时的扭虧保牌动机。并通过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性质和手法将盈余管理的形式分为会计方法、构建关联交易方法、改变财务决策方法三类。进而达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个清晰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 F275;F83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7-0176-03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字面理解就是管理公司的盈余情况,但是这种管理与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管理有所不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许多学者都给出自己的结论。
凯瑟琳·希佩尔(Katherine Schipper,1989)提出,盈余管理是为获取私有利益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行为[1]。斯科特(William R.Scott,1987)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采取实际措施来影响盈余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盈余目标[2]。希利和瓦伦(Healy &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中运用自身判断修饰财务报告,以误导股东对公司基本业绩的判断,或影响以财务报告的会计数字为基础签订的契约所带来的结果[3]。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从性质和目的两方面考虑,给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一种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构建交易以及变更企业财务决策来改变各期利润的报表数值以影响财务报告所传递信息的合法手段。之所以选取中性词为其定义,首先明确其有别于伪造盈余的违法性质是一种合法行为,其次它改变财务报告以谋求公司或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又不是绝对的正大光明,因此称它为一种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分类一般是从企业自身、市场以及政府几个角度进行考虑的,例如朱朝晖(2012)在经营活动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一文中,就将盈余管理的触发动机分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4]。这种方法根据对象分类,优势是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盈余管理动机,但也存在缺陷。因此,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同动机,如下从时间线上按阶段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上市前——股权融资动机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没有“钱”是行不通的,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投资也需要资金,因此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钱”从哪来,融资问题解决不好,企业势必陷入生存的困境。从企业的发展来看,股权融资的优势非常明显,较之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没有明确的偿还期限,在不派发股利的情况下,其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在我国,公司纷纷选择上市以解决融资问题。但在证券交易市场日益完善的如今,企业上市有着严格的审核条件。查阅各证券交易所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条件,不难发现,作为判断和评估企业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利润以及净现金流的要求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具有上市资格的重要条件,对此各证券交易所都有明确的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的条件;并且要求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5]。我们知道,若要获知企业的这些信息,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而研究表明,许多企业在自身强烈的股权融资欲望的驱使下,会采用盈余管理使企业达到上市要求。由于企业管理者与投资人之间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在追求上市时,更容易将企业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美化,以获取上市的融资资格而不被投资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发现。
(二)上市后——维持股价动机
作为上市公司而言,上市成功一方面意味着投资者大量涌入的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投资者关心自己的钱是否投对了地方。正常情况下,投资者会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来分析并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股票。我国的股票市场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有别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通常更关注的是公司短期的股价变动,他们一般不会选择长期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更容易进行短期炒作,在短时间里通过买入卖出以赚取差价获利。因此他们受股价变动的影响较之机构投资者就更大,而在散户占大多数的证券交易市场环境下,由于投资者见风使舵,并不会着眼于公司的远期发展前景,而是目光盯紧股价变动,因此对想要继续吸引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而言,股价保持上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李吉栋(2006)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一书中的研究表明,公司刚上市的一到两年里,筹集到的资金并不能够立刻投入经营需要并开始产生效益[6]。这就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刚上市的财务报表并不好看,而利润不增反降的尴尬局面是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净利润的大幅波动势必运用于股价,出于保持股价的动机,上市公司有可能会选择盈余管理来帮助企业度过这个尴尬期,让财务报告变得好看,用利润的增长给投资者吃下一颗定心丸,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也维持了公司的声誉。此外,在管理者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的体制中,管理者为个人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维持公司股价的动机也需要考虑。美国发生于21世纪初举世震惊的“安然丑闻”事件,就是典型的运用盈余管理来欺骗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反面案例,公司实际负债累累,财务报告却显示每个季度都有巨额盈利,公司股价一路飞涨,分析师纷纷推荐看好,投资者跟风买入,管理者借机中饱私囊。最终,虚假的盈利“气球”越吹越大,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却越来越差,连善于操控盈余的管理者也无计可施终于“砰”的一声东窗事发。
(三)出现亏损——扭亏保牌动机
在很多文献中都将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视为一种壳资源,上市公司获得上市资格不易,而我国证监会对已上市公司继续持有上市资格也有着严格的盈余要求,对不满足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退市风险警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十三章第二节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连续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为负值、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或者被追溯重述后低于1000万元的情形之一的,将对其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7]。按要求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股票,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这就提示投资者这类上市公司的经营处境,不利于上市公司扩大融资额,对于已经出现亏损的企业,资金流转困难,就要考虑扩大股权、债权双渠道的融资以救活企业,也不乏别有居心者会想要借着公司的资源抓住“最后的晚餐”的机会大赚一笔。那在财务报告中粉饰企业亏损现状就变得极具诱惑力了,将原本的亏损“化妆”成盈利,伪装成绩优股以骗取投资者跟债权人的支持,使企业有能力进一步吸纳资金。而且《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十四章第一节中进一步规定: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公司披露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期末净资产继续为负值,营业收入继续低于1000万元;将暂停其股票上市。理想状况下,上市公司会扭转亏损局面创造盈利以保有公司的上市资格,但公司一旦出现亏损被ST,在融资受阻的情况下,想要彻底扭转颓势是很难的,因此公司就具有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以摘帽并防止退市。哈维等(1998)发现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在亏损前一年调增报表利润并在亏损当年调减利润来冲销,以此避免公司被摘牌。
三、盈余管理的形式
在过往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记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通过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性质和手法将盈余管理的形式分为如下三类:
(一)会计方法
这类的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和估计的选择,追溯调整,以及巨额冲销等手段,改变财务报告中利润显示的会计期间,企业借自己未来的钱来补现在的亏空,以使本期财务报表传递给预期使用者利好的消息,来达到特殊目的。实际上是报表编制者跟报表使用者玩的一个数字游戏,而事实上盈余状况并没有改变,只是表现在财务报告中的时期和划分方法被人为改变了,对不了解公司内幕的局外人来说,公司的当期利润却是增长了。学术界将这类盈余管理称为应记盈余管理,这类盈余管理并未影响企业的实际现金流,不触及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因此有可能带来的恶性影响也较小。但此类盈余管理也存在诸多风险,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愈加的严查严管,通常发生在期末的应记盈余管理很容易引起怀疑从而被发现,因此企业想要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近些年渐渐转向了真实盈余管理。以下两种盈余管理方法就都归属于真实盈余管理,但又因为其在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故将这两种方法分别归类进行解释。
(二)构建关联交易方法
关联交易是真实盈余管理中最为典型的方法。企业通过与关联方发生交易来达到自身盈余管理的目的。这里所指的关联方,要比传统观念的范围更为广泛,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留给企业的“空子”越来越少,因此企业与进行关联交易的交易对象或许在法律形式上不具有关联关系,但深究经济实质,就会发现双方之间的联系。具体方法有:双方进行价格不公允的采购、销售或资产转让业务,与关联方合作出资与分红不成正比的投资项目、上市公司接受的服务由关联方承担费用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转嫁给关联方,关联方损伤自身利益以抬高上市公司的获利,而关联方法律上不与公司相关联,以此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会体现,这就起到了美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目的。还是例举安然的案例,在安然庞大的多层控股“金字塔”集团体系下,涉及的关联企业多达3000家以上,其中横向、纵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数不胜数,利用关联企业隐藏顶层母公司安然的债务,不失为一场“高明”的骗术。参考安然帝国历经辉煌却最终崩塌的教训,这类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已可见一斑。
(三)改变财务决策方法
相比关联交易方法,这类盈余管理的形式更为日常,就发生在企业的经营、投资、融资活動当中,同样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通过影响现金流来影响企业业绩,但它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却更为明显,因为从根本上来讲,它是管理层为美化财务报表所做的妥协,财务决策的改变势必触及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例如研发支出的削减,由于研发的期间长,取得的收益往往要在未来好几期之后才能慢慢体现出来,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在预计亏损时减少此类支出,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发展能力。还有销售和管理费用这类期间费用,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也是为达到盈余目标时牺牲的对象。除了对费用的操纵,生产和销售方面也可大做文章。如在生产计划外的扩大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能够摊薄单位成本,实现收入不增利润提高;再如销售计划外的促销手段,通过降价和现金折扣触发客户的提前购买行为,牺牲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以增加本期销售收入。此外,企业也普遍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增加利润总额,转让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往往能够创造大量收入。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Schipper. Earnings Management Review[M].1989:79.
[2]William 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1987:351.
[3]Healy,Wahlen. Earnings Management Review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s[M].1999.64.
[4]朱朝晖.经营活动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9-75.
[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S].2006.
[6]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8-80.
[7]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S].2015.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