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人沈苇窗和他的民国文艺小剧场

2018-09-26林若楠

收藏·拍卖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凤霞吴湖帆张大千

林若楠

当我第一次翻开《大人》杂志合辑,仿佛打开了一个秘密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个小剧场,一幕又一幕民国生活图景涌现在眼前,舞台上社会名流、梨园伶人、书画艺人、文人墨客竞相登场,热闹非凡,演的是王朝更迭的北平,十里洋场的上海,历史湍流冲刷下的人间悲喜剧……这部时代巨制的“总导演”,就是一代传奇主编——沈苇窗。在这位老报人佘暇的收藏鉴赏和把玩摩挲中,很多作品直接鉴证了报人与画家、与文化名人之间的往来与情谊。

已故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在台分公司总经理马芳踪曾说:“文化事业出版界,我最钦佩两个人,一是台北《传记文学》的社长刘绍唐兄,以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精力,把中国近代史的资料搜集成库,且绝不逊于此地的‘历史博物馆与大陆的‘文史档案馆。另一位就是香港《大成》的沈苇窗,《大成》是专门刊载艺文界的掌故与讯息,目前海峡两岸包括海外,似乎还找不出第二本类似的刊物。”其实《大成》还有个前身就是《大人》杂志,1 970年5月创刊于香港,1973年10月停刊,前后出了42期。1973年12月1日《大成》紧接着创刊。两本杂志一脉相承,从约稿、编辑、校对到邮寄……均由沈苇窗一人操刀,直到1995年沈苇窗去世,前后共计25年。两本杂志所出版的300多期内容里,汇集了当时最豪华的作者阵容——杂志的撰稿人多为当年流寓到香港和台湾的南下文化圈人士与社会名流。

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有天职的。1918年出生在浙江乌镇的沈苇窗,原本是学医的,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投身出版事业。早在上海时期,他就在小报上写文章,后离开上海到香港,创办自己的杂志。沈苇窗曾说自己:“少年时即好读书,有集藏癖。”这位气质儒雅,風度翩翩的编辑家,在文化圈有着深厚的人脉,这不仅使得他在编辑杂志时可以拥有一个群星璀璨的撰稿人团队,也因为沈苇窗和文艺界人士的频繁互动,身后留下了一批见证他们惺惺相惜之情谊的书画精品。这批藏品有很多都曾作为封面或内页插图刊登在《大人》和《大成》杂志上,有些甚至配有文章,深挖背后的故事,不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内容引人入胜。

张大千是《大成》最重要的资助人

《食德新谱》是沈苇窗唯一结集出版的个人专集,是一部侈谈美食和艺林掌故的优秀散文集。他在畅谈各类美食的同时,也记录了他与诸多书画界、影视戏剧界和文学界名流的交游往事。在《食德新谱》中,沈苇窗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国画大师张大千,次数达十余次之多。

沈苇窗与张家关系密切,据张大千家属回忆,当年张大千在海外想送画给国内的亲属,常需要托奔走于香港、台湾、大陆之间的沈苇窗“带货”。而张大千作为《大成》杂志的重要资助人,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老去之前,他的作品几乎包揽了《大成》杂志的封面,杂志也经常发布张大千关于敦煌的记述及其艺术活动的报道。其中,张大千《七十四岁自画像》就曾刊载于1972年《大人》杂志封面(第31期)和1983年《大成》杂志封面(第114期),画面中,七十四岁的大干居士既不托钵,亦不扶杖,仅侧身背手而立;身着白布长衫。衣纹简洁明快,虽须髯皆白,面部却敷色清雅,轮廓精确,不见疲老之态,目光更是炯然。是作钤“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大风堂”“环荜庵”“得心应手”六方。画上题七绝一首:“苇窗索我尘埃貌,退笔粗疏眼更花。哪得心情着泉石,故山挂梦已无家。”再者,沈苇窗旧藏书画中张大千的《降福驱邪》,也是1990年杂志第200期封面作品。

张大千喜欢在家中宴请宾客,沈苇窗因为与张大千亲密的往来,常常是张家宴席的座上宾。他在好多篇文章中写过张大千对食物的讲究,关于张大千如何对待东坡肉、鲫鱼羊肚汤等美食,生动地留下了这位艺术大师生活中热腾腾、烟火气的一面,两人在美食、书画、戏曲方面有很多共同话题,是难得的知音。

与梨园伶人的戏曲情缘

沈苇窗酷爱听戏,因其舅父徐凌云先生是昆曲大家,所以平时有很多机会与戏曲界接触,与很多名角都成了好朋友。他在杂志上开设专栏《苇窗谈艺录》,谈得最多的就是京剧与昆曲。当时不少戏曲家也喜爱写字画画,许多名角亦有文章刊登在《大人》《大成》杂志上,比如梅兰芳、孟小冬这样的一线名角就曾出现在杂志的撰稿人名单中,有些戏曲家还在上面发表过绘画作品。

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曾在《大成》发表过篇文章——《我的干爹齐白石》,生动地讲述了她和齐白石老人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齐白石待新凤霞如师如父,不仅手把手指导她画画,有一次,他甚至打开自己存钱的柜子,指着里面一捆捆钞票,跟新凤霞说:“凤霞你拿!喜欢拿多少就拿多少,干老子有钱你应当花……”新凤霞婉言谢绝了。齐白石曾夸新凤霞作画有胆量:“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白石老人真是“金句王”,从新凤霞的作品上,可以看出对齐白石艺术精神的传承。

热爱玩跨界的名角,可不止新凤霞一位。齐白石的另一位得意门生许麟庐,也曾多次与京剧名角合作书画,沈苇窗选其中代表作为《大成》杂志封面发行,一时传为佳话。比如这幅《菊花老少年》,上面的题款为:“苇窗兄雅赏,张君秋年七十六画老少年,刘雪涛七十四岁竹,吴素秋种菊年七十四,麟庐年方八十补成并题。”当时戏曲界艺术家张君秋、吴素秋、刘雪涛与画家许麟庐合作画画赠予沈苇窗,可见沈苇窗与梨园艺术家们之间的交情。

群星璀璨的作者阵容

《大成》杂志内页和封底多为名家画作、书法或手迹,画家有齐白石、吴湖帆、黄宾虹、张大干、溥心畲、傅抱石、关良、陈定山、黄君壁、吴作人、李可染等。女画家周炼霞也是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周炼霞在书画与诗词方面均有造诣,出众的才情与美貌艳绝沪上,被誉“金闺国土”。她所写的《庆清平》被广为传诵,尤其是其中的名句“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堪称经典。在周炼霞的一生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与吴湖帆的一段翰墨姻缘。吴湖帆是风流倜傥的世家子弟,志趣相投的两人多次合作书画,一幅由吴湖帆画竹,周炼霞补蝶的作品,成为了他们之间惊鸿瞥,惺惺相惜的情感注脚。此作正是沈苇窗《吴清卿吴湖帆祖孙》的文章插图,刊登于1970年7月15日出版的《大人》杂志第三期。

20世纪80年代后,内地的作家和艺术家开始登陆《大成》,给杂志的内容又输送了新的活力。沈苇窗在悼念梁实秋的文章里这样回忆,每次他送杂志给梁实秋,次日梁实秋必指着他说:“又害我晚睡了几个钟头!”梁实秋也在自己的文章里提过,《大成》杂志他每期必看,而且是一口气读完。徐邦达、章士钊、潘伯鹰、冒鹤亭、台静农等学人,也都与沈苇窗颇有往来,留下了一批见证他们情谊的书画。

画家叶浅予曾作《大成餐馆》漫画,妙趣横生;郑午昌为沈苇窗作的《苇窗读书图》,笔墨娴静,用色清丽,与沈苇窗本人儒雅的气质很是相符。这个可以说是“顶级配置”的作者阵容,足见沈苇窗作为组织者的人格魅力。

沈苇窗逝世于1995年中秋节前夕,为他的出版事业,燃尽了生命最后一丝火焰。文化人们怀念他,读者们想念他——那个常常形单影只,在一堆堆杂志书刊中埋首工作,却毫无倦容的沈总编,生前低调,身后落寞。他和他的杂志,这个演绎了25年的旧时风云剧场,自此熄灯,落幕。

猜你喜欢

新凤霞吴湖帆张大千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我的最牛老爸
梅景书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
新凤霞为齐白石打圆场
张自启插图
新凤霞的生日
画出幽谷传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