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泥,水不褪色的“红颜”

2018-09-26谭然

收藏·拍卖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泠印社八宝朱砂

谭然

“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良以印文稍有不同,关系出入甚巨,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是也。”在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中,那一方红色的印记总是必不可少。那朱红的印记可以让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绘画锦上添花,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但在传统文房中,文人墨客们似乎只重视印章的雕刻,却忽视了印泥的重要性。其实,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故,印泥应为文房的“第五宝”。

国人使用印鉴由来已久,自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最早的雏形是使用封泥。当时的公私信件都写在竹简木牍上,写好后在上面放一块带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捆起来,绳结正好卡在槽里,然后放上一丸胶泥,用印章钤上标记。这个泥丸就是封泥,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以后,纸张大量产生和使用,人们发明了更为简易方便的使用方法,用水或蜜调和朱砂作为媒介,再用印章钤盖,直到元明以后,才用油调和朱砂,便逐渐发展成我们现用的印泥。

各家所传秘方不同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印泥的主要组成材料是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经过精细加工才制成。且各家所传秘方不同,制作程序也属于保密级别,外人不得而知。当前,以福建漳州八宝印泥厂所制印泥为最好,与杭州西泠印社所制西泠印泥、常州璟玉堂的龙泉印泥合称“中国三大印社”。此外,苏州姜思序堂、微州益寿堂、北京荣宝斋等所制印泥,亦有可用者。

这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漳州八宝印泥,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制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中尤以魏丽华家印泥最著名,其秘制八宝印色在康熙时已驰名都中。《寒秀草堂笔记》一书评论道:“漳州印泥,海内外无不称誉。”至今文人学士常说的“八宝印泥”就是特指“漳州八宝印泥”。丽华斋是以制作和经营八宝印泥而闻名海内外的老字号,由当时漳州药材铺老板魏长安研制成功。据传当时魏长安用珍珠、玛瑙、麝香等八样珍稀材料,调以蓖麻油、磲银朱,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的药品——八宝药膏,这就是八宝印泥的前身。但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 直鲜为世人知晓。在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光彩艳丽,令人耳目 新。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应时上市,一时生意兴隆。由于这种印泥香气扑鼻,冬不凝固,夏不透油,而且不怕火烧水浸,极受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青睐。清乾隆年间,八宝印泥被皇帝用以赏赐宠臣。八宝印泥以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而墨韵增辉”的赞誉,它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

晚清民国时生产的“潜泉印泥”相对年份较晚,但是后来居上。潜泉印泥创办人姓吴名隐,字石潜,号潜泉,工书画、善刻印、精于碑版,尤其爱好收集古印,夫人孙织云,亦有同好。夫妇精于制作印泥,颇有名气。1904年,吴石潜与丁辅之等人在杭州孤山筹组研究篆刻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吴昌硕被推为第一任社长。就在杭州西泠印社成立的当年,由于吴昌硕十分欣赏吴石潜夫妇自己制作的印泥,就积极鼓励他们专门创办一个印泥企业,以适应建社以后篆刻事业发展的需要。吴石潜夫妇在吴昌硕等人的鼓励下,便于建社同年,到上海自设分社,仍名西泠印社,自产自销潜泉印泥和收集、出版印谱。吴昌硕亲笔为其篆写招牌,亲自指导改进配方,选定色泽,对生产的第一个品种,还亲自定名为“美丽朱砂印泥”。由此可见,潜泉印泥的问世,无疑是吴石潜、孙织云夫妇总结前人经验,精心研制的杰作,其中也有吴昌硕的一番心血。潜泉印泥制作精细,配方严格,具有质地细腻、浓厚,色泽沉着、显明,时间愈久,光色愈鲜,冬不凝冻,夏不透油,印在纸上富有立体感等优点,因而一经传世,便誉满全国,不久即流传到日本。

私人研发的“鲁庵印泥”

除了以上几家生产销售印泥的店铺外,私人制作印泥也是印泥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代的“鲁庵印泥”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炎夫,号幼蕉,斋名望云草堂,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在印学领域才华出众,有多种编著行世;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

张鲁庵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400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4000余方,其收藏数量之多,品位之高,罕有匹敌者,时称“海内第一家”。早在1930年,张鲁庵即不惜重金买来印泥,再耗巨资从国外進口设备,聘请了几位化学教授和工程师,共同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绒这三种印泥主要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最佳配比,琢磨辅料药材的合理添加和加工要求,对各种印泥的制作方法逐一进行科学分析、反复试验。当时,漳州八宝印泥十分名贵,有“一两印泥一两黄金”之说,售价几十银元,可张鲁庵不计成本买回来研究。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记张鲁庵》中写道:“张氏在乡时,曾试制印泥十年之久,耗资二三千两,及制成,悉为一无用处之废品。及来沪后,发奋以每两印泥十六元之巨价,邮寄漳州魏店购进廿四两之多,寄来后,乃以四两嘱人分析其油分,四两分析其颜料,四两分析其艾绒成分,四两分析其加药成分,八两自存。至是,鲁庵印泥乃告成功矣,较之上海西泠印社所制,高超十倍也。后张告余云:油分乃蓖麻油也,非古人所云之菜油,颜料以朱磦为主,朱砂、西洋红只二三成而已,故能细而薄,薄而丽也。艾绒非用漳州特产不可,药料则惟冰片而已,油须加工熬煮者云云。张自云所制者,终做不到如漳州之薄润,殆尚有秘诀未得也。”由此可以略窥鲁庵印泥与漳州魏丽华八宝印泥的传承关系。

张鲁庵从选朱砂、搓艾、制油,到处方配比,都自己动手,乐此不疲。从1930年开始,前后进行过50余次试制,形成50多份配方,均一一记录在案,当中尤以“49号秘方”最负盛名。鲁庵印泥被齐白石、张大干等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及著名印谱选为首选印泥,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温润,色似红缎、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永不褪色”的特点。故用此印泥,即便连钤细元朱文印十方,印文也不会走样。当时很挑剔的陈巨来,也曾精心刻赠张鲁庵一方白文印“鲁庵印泥”,边款文中赞扬他“善制印泥,佳妙无伦”,实属难得。

印泥使用贮藏有章法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据印泥名家符骥良所述,优良印泥质量标准须达到六个要求:颜色鲜艳,历久不变,无侵蚀性;钤出印文遮盖率高,连钤数十次字口依旧清晰;在两三个月内不使用,泥质不发生油浮朱沉;在气温摄氏4℃左右到30℃,泥质稠度变化小;泥质细腻有光泽,富弹性,印文无渗红;历久不霉烂,不硬结。所以上好的印泥,往往价值不菲,在古代用 两黄金换两印泥是常有的事。

墨有墨法,泥亦有泥法。印泥既然难得,使用保护也须用心。印泥必须用瓷缸贮藏,尤以旧瓷为最佳,最忌用金属制的,因其容易与印泥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变色。缸盖要紧,不要敞开太久,以防灰尘。另外不同种类的印泥不宜混用,二种印泥混用对泥质害处极大。有人主张印章用 次就揩次印面,似不必要。问题在于印章保持洁净。多揩印面,印文易损。如改用另一种印泥,则须用弱碱性洗涤剂洗涤印面。

再者印泥要常常搅拌。油脂、颜料和纤维的调和仅仅是一种物理反应,所以长时间不用就会发生分层现象,轻的颜料会随着油脂上浮,重质颜料就会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层会出现油状的色浆,该色浆会发生酸败,变得又黏又稠;下沉的重质色浆逐渐结块变硬,这种变化会挫伤纤维,最终无法使用。为使印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应采用光滑的牛角片或竹片(学名印筋)经常将印泥上下翻动,使其均匀。如使用频繁,泥质干涩,可加专用印油、朱砂以助复原,这也是前人养泥惜物之意。

猜你喜欢

西泠印社八宝朱砂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暨上海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书画篆刻作品展举行
西泠的风骨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后来的我们,都有新的故事
你是
丹砂
“西泠印社”文物首次在香港展出105件珍藏亮相
一个光说不练的孩子
400万拍下徐悲鸿画作 买家付170万后神秘失踪被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