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18-09-26
内禀性科学与虚拟哲学
Intensive Science and Virtual Philosophy
作者:曼纽尔· 德兰达/Manuel Delanda
出版: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2
初识德兰达是2005年在鹿特丹贝尔拉格建筑学院特邀的讲座中,当时该学院的讲座系列集中了库哈斯、埃森曼等大牌建筑师,而德兰达以其代表性的三部著作在数字建筑理论领域已经是耀眼的明星。作为一个数字化媒体艺术家,他的核心贡献在于让德勒兹变得可读可用。而在这个重新解读德勒兹的过程中,德兰达本人也在哲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第三部作品《内禀性科学与虚拟哲学》已经开始在德勒兹的基础上建构他自己的,以“虚拟”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对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或学者来说,看他的书很难不被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所吸引。遗憾的是,国内建筑学界目前对德勒兹理论的引进仅仅停留在表面,基于少数几篇被翻译得抽象晦涩的原著。客观来说,德勒兹的写作即便是对西方世界也有很大的理解障碍,更不必说是对汉语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在此背景下德兰达的著作便显得有特殊的价值,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关于过程、网络、游牧、机器和虚拟的世界观,一个并不那么高深复杂的哲学世界。
《内禀性科学与虚拟哲学》对德勒兹哲学思想的凝练和拓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全书围绕空间和时间等基本的概念,从数学这个基础科学入手,结合天文学、生物学、城市经济、系统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实例阐释了他的“虚拟”哲学。事物的内禀性特征与外延性特征是一组相对的特性,前者如密度、温度、熔沸点等,属于事物内部的组构特性,而后者如体积、质量等外部特征。二者的区别表面上在于物理可分性,前者切分后性质不变,而后者可以被切分。而深层次的差别在于,具有内禀性差异的事物接触后会引发物质能量流(如热交换)导致性质变化,但外延性特征仅仅是简单的叠加。内禀性特征是生成性的、动态的,而外延性特征是一系列衰变过程后(内禀性转化为外延性特征)的静态结果。类似的差异也适用于我们对空间的描述,作者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欧几里得空间采用的是长度、角度、面积等外延性度量,而拓扑空间仅关注其要素之间是否联系,体现了一种内禀性的空间特征。在这两种极端的空间之间还存在着仿射几何空间、投影几何空间等一系列的空间描述,体现了一种从拓扑几何空间高度内禀性向欧几里得空间高度外延性的衰变。由此可见,受德勒兹影响,德兰达关注的无疑是一种受内禀性差异驱动的动态过程,而非作为结果的形态。而其“虚拟”的概念则是组织决定动态过程背后的吸引点,如单吸引点的系统导致稳定状态,而多吸引点的系统则可能导致不断的动态运动。
将虚拟的算法逻辑作为客观世界背后的实体对待,非线性不仅在于形态,而更在于一种动态反馈的系统。我们对于空间、时间的认识和度量体系隐含着一种从内禀性到外延性的层级结构(仿佛《三体》中描述的多维宇宙)。类似这些观点被系统清晰地阐释出来,无论你是多年被科普畅销书吸引的读者,还是研究参数化建筑设计的非主流建筑工作者,相信都会被德兰达的虚拟哲学彻底洗脑,重新审视周边的世界。□(撰文:盛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
美国秩序的根基
The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作者:拉塞尔·柯克/Russell Kirk
译者:张大军
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与众不同的是美国,不是美国总统”
最近几年,“大历史写作”似乎颇为流行。这部完成于1974的书其实早有此野心,其洋洋洒洒,上下3000年,从理论上探讨美国秩序的历史和思想渊源。
此书的开篇从耶路撒冷开始,以近乎宣言似的口吻亮明观点:“美国秩序的根系深植于地中海东部的沙漠之中,在拿撒勒人耶稣诞生之前大约13个世纪,它已开始发育成长。经由摩西这位先知和法律制定者,影响欧洲和美国文明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区的道德原则首次被清晰地表达出来。”——美国主流的历史论述,通常认为宪政体制是18世纪美国人思维的自成一体的产物。但是正如该书所充分阐明的那样:美国秩序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是3000年演化的成果。
柯克的理论探索和思想表达处处充满睿智和洞见。他将美国秩序的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从此以后,从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正因为此,美国的独立运动其实是一场“保守”的、审慎的革命。正如书里引用的一位历史学家所言:“1776年的美国人是在捍卫,而不是争取一个开放社会和宪法下的自由……因此,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所支持的武装反抗的诉求一样,都极其慎重……”“它们只是要全面维护和尊重过去的传统……美国革命的政治理论与法国革命的理论不同,其宗旨并非改变世界。”
法国人托克维尔探讨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的异同。该书里,美国人拉塞尔·柯克也做出了同样的尝试。在他看来,美国人不仅诉诸于古老的“特许权利”,而且坚信这些既有的权利和体制;而法国人,因我们现在称之为意识形态的“理论教条”而迷狂,并以未来地上天国的愿景来为他们的狂热背书。所以,美国革命是防守性的革命,在战胜引发它的攻击力量之后,它自然就结束了。法国革命是一场充斥着大量暴力的革命,“只要还存在可以攻击的目标,它就无法停止向前推进,而且它还保持着攻击力量”。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和繁荣的国家之一,美国一直是当代很多思想家、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探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让美国与众不同地保持着长久的活力、自由和繁荣?柯克给出的答案是,基于基督教信念的有秩序的自由是美国强盛繁荣的最重要、最根本原因。柯克从西方文明3000年历史中萃取出来的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对我们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借助于强大的文化输出,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与宗教的方方面面,貌似对我们构不成什么新奇之感,但另一方面,当真正触摸到一些核心议题时,却发现我们对它深层的政治和文化肌理十分陌生。特朗普的“横空出世”,更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书里的那句话,也恰恰可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撰文:李菁,《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