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中的诗意
——“大家”社区邻里空间规划与设计,苏州,中国
2018-09-26宋照青SONGZhaoqing
宋照青/SONG Zhaoqing
作者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大家”中轴四重院落轴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大家”第一进院落(摄影:远洋)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有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深切情感,家对于中国人而言寓意深远,无可取代。中国传统住宅以合院为基本原型,根据家庭结构规模、经济状况以及传统礼制与秩序而附之于庭院,形成多进式院落住宅。再由住宅集合为邻里,以至街坊、社区、造城,这其中无一不贯穿着一种秩序思想。基于此,“大家”的设计期待表达对传统哲学思想的体悟,以传统礼制观念营造出一种秩序化空间,实现现代居住环境从心理到精神再到物质的一种结合,同时注重人的行为尺度与空间结构变化,使人们可以从外到内完成从理性到感情的升华。
城市——延续传统
中国古人建城,以“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为理想标杆,这是传统秩序的理性化表达。现代中国,以普遍文化身份定位失据为中国当代建筑所面临的整体危机,在大面积的形式传统消失,价值认同离散的当代社会,建筑师对在地性的思考尤为可贵。是否可以利用当代建筑手段,重建具有集体认同性的中国文化空间,建筑之于城市如何取得文化认同与属性定位,如何实现传统秩序的重塑,是设计者的考量之重点。
“大家”项目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天堂之城——苏州。苏州建城于2500余年前,南宋绘有平江图为最早发现的城市规划图,图中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我国古代城市秩序性的规划思想。数以近百计的河道,纵横交织密如网,使人们能枕河而居,滨水而行,有的还引水入宅,引水进园。前街后河的街坊和民居前的“水巷”成为人们可共享的亲水空间,实现了“建筑、人、水”三者的融合和互动,缔造了“人家尽枕河”的人性化城市空间。建筑如何在有着独特东方气质的吴越之地建构一座人文之所,如何使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产生深层次的联系,是建筑师对项目的思考。基地毗邻苏州工业区的青剑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考虑到苏州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故需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问题以及如何使传统的空间秩序整合到居住建筑中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含蓄、私密、层次丰富的居住环境。
项目如何将城市文脉与现代生活美学结合是设计不可避免的重心。在此,考虑到多年来城市无序而过速的发展使城市细胞——城市居住区在城市中作用也越发的明显,而在城市居住区层次的研究中,我们更进一步地讨论中国传统空间秩序性与现代居住设计融合的问题,致力于使公共服务设施及所构成的社区中心外部环境设计具有传统空间秩序感。
场地——在地省思
项目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地块内部平坦,无明显高差,内部有一条穿过建筑的河道将项目分为南北两个地块,水作为建筑场地的一个活跃的内因,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原有的河道用双桥将南北地块柔性连接,形成四水归堂之势,深层次地与传统产生关系。
建筑的秩序美体现为建筑各元素的秩序与和谐,张弛有度的内外秩序、层次分明的主次秩序、得意象外的虚实秩序、人本亲和的尺度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美。万科“大家”项目社区中心采用对称方正的轴线式布局,轴线之上以多重院落组合而成,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承转合的多变空间序列转译进来。这种丰富的物质空间秩序来为使用者营造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精神空间,以此来创新与实践出一种诗意的当代东方生活。此项目是使用秩序性的空间语言来作为人与建筑、与周边自然的一种对话媒介,在这种具有标识性与仪式性中感受空间的秩序性与场所的归属感。这既是对建筑在地性的解读,也是对建筑本土化的回应。
建筑表达——以意入境
中国传统文化轻物重意,传统建筑对文化的承载由形到相,形为外形,相乃品相。万科“大家”项目形式是从传统建筑的表象中剥离出品相与神韵,用一种去形式感和去物质化的手法来探寻传统空间的要义。
“大家”项目中建筑由屋顶微微的起翘来呼应江南水乡的柔美意境,远观屋面水平之曲舒展大气,同时又回应了传统建筑屋顶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之大美。项目南北两块用地以双桥相连,桥身微微起拱,与建筑取得呼应,同时自身轻盈柔美之感与微微起翘的桥顶相得益彰,两座飞桥在整个社区中希望它既是物质属性的桥,同时又是兼具精神属性的桥,将整个住户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筑材料选用超白玻璃、铝板、白麻石材等现代材料来修饰现代空间,简洁素净的建筑形体,反弧屋面,虚实结合的立面效果,现代的工艺做法,试图创造出轻盈的、富有仪式感的、充满现代感又同时不失传统神韵的立面效果。
场景营造——秩序的重院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大家所期望提供的是一种基于集体记忆与认同感的栖居。传统空间来自于我们的民族自尊与文化认同,蕴含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我们寻求“传统”正是要寻找剥离了形式的传统内核,而最终将其表达于现代建筑当中。将传统的秩序性引入到现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实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式的场所体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召唤,又是对现代居住空间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传统空间讲究围虚纳空,围合与遮蔽是形成领域的必要条件,而中国传统的合院是最直接的体现。万科“大家”尝试通过围合空间来实现四种心境感受。
起,初入第一进庭院,近处有三五景观小品,仰观屋檐平远,远观庭院深深,此为屋宇高致之境。
承,踏入第二进庭院,形式狭长,两侧游廊,院内水面向内无限延伸,空间给人以幽深之感,此为无界之境。
转,三进一方正庭院,建筑中正,屋面深具传统文化韵味,与周边独栋宅院和谐林立,方正之间书写圆融之境。
合,穿过出檐平低的建筑空间,只见飞桥涉水而过,河道水势缓缓,远观双曲屋面横亘水岸,水岸宅院邻水而居,此为隔岸观色之境。
大家示范区在空间营造上融通场域与边界;在简约意义上融通文化与实存。序列反映了空间的层次关系,在入口的设计中由多重不同尺度的院落层层递进,逐步由外向内,从主空间进入次主空间,最后进入私密空间。在这种行进之中感受空间的层层递进,人的心境也由公共到私密进行转变。同时利用多重院落的组合布局形式入口序列的构成将整个社区环境统一为一个整体。简洁大气的屋檐之下,建筑四面通透轻盈,将视线引向四周景观,体现建筑的简洁现代之美。
万科“大家”将江南水乡的重重院落以一种富有秩序感与节奏感的多重合院来再现,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美学的前场空间。将传统的园林空间的起承转合与一步一景之感用现代建筑语言进行转译,结合小品景观来化物为境,以此体现简洁轻盈又不失大气的美。中国园林最讲求起承转合,交相辉映,万科“大家”将造园技法施之中央景观轴上,通过门廊、屋宇、飞桥、亭台等四重进制,起承转合间,以“廊”贯穿大家七景,以“檐”起势造境,层层递进,一种动态的画卷映入眼前。画卷里,屋宇飞檐,曲线自然,真是传统建筑的现代咏叹。
3“大家”第二进院落(摄影:姚力)
4“大家”第三进院落(摄影:远洋)
5“大家”第四进院落建筑(摄影:姚力)
6“大家”技术图纸
7 桥立面图
8 T型锁边做法详图
建筑建造——尘埃落定
万科“大家”项目由设计启动之日,在这期间建筑设计图纸几经易稿,构造节点图纸经过反复推敲。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如此厚重之地,整个方案得到业主与相关部门的认可与肯定实属不易。当然这些最终还是要落地为重,施工建造也出现不少困难:如屋顶曲面的曲度拉弧问题,一方面要保证屋面曲线效果,也要兼顾施工工艺的可能性;如建筑的檐口包边,只用铝单板包边无法得到顺畅的收口弧线,最后讨论用铝单板收檐口的上部,檐口下部为型材收边;此类问题不一一枚举。如今万科“大家”项目已经初见端倪,整个施工建造过程中,各个单位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可谓一言难以尽之。
通过“大家”社区中轴线设计与施工,反应到建筑、环境、园林等艺术创造中,如何通过设计师的处理手法将形式层面延伸至更深层次的意蕴中去,塑造具有时代精神与地域场所感的居住空间,这需要环境材料的细致表达、情感的注入。
结尾
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其著作《忧郁的热带》中提到过一个南美洲波洛洛族印第安人的村庄。波洛洛人的村落布局在其社会与宗教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想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他们放弃原来的圆形村落,改住平行并排的房子。而一旦印第安人失去自己原来的建筑风格,没有村落格局可作为证实他们神话传说的证据以后,印第安人很快就会对自己的传统失去感情和记忆。
而记忆不是一次简单的复制,它是一次次的建构。集体记忆可以是不断被更新建构的生态,传统应该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归宿。传统本身不能成为我们创造文化的动力,由于其惯性和符号化,反而有可能会引导我们走向形式化。但是传统作为历史的文化表达,是我们无法割断的血脉连接。承传统之精华,不是让传统高傲地走进现代,而是让现代谦卑地承袭传统。在现代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立足传统,基于本土,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建筑。□
项目信息
业主:苏州鼎万房地产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宋照青
设计团队:ACT团队、第十一事业部
建筑面积:980m2
容积率:0.30
设计周期:2016.12- 2017.08
完成时间:2017.12
线图: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9 第四进建筑结构分解轴测图
10 第四进大殿檐下空间
11 第四进院落双桥对望
12 第二进院落连廊(9-12 摄影:姚力)
13 在万科大家的建筑图卷中,处处可看到西方的极简技法,那些线条语言、色彩色调与石材立面,与东方的传统建筑形制相融合,形成了万科大家的现代新中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