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有效应用
2018-09-26姜言龙
姜言龙
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环境保护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一些新思想、新理念也相继产生,“海绵城市”作为新兴雨洪管理概念被正式提出,可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形成稳定生态系统,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进一步了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阐述,以供参考。
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里海绵城市理念首次被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里重点提出:在城市排水系统提升时应率先考虑将有限雨水留下来,依靠自然力量实现排水,打造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而所谓的海绵城市即将城市比喻成海绵,有较强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遭遇降雨时可就地或就近吸收、渗透、净化雨水,进行地下水补充,实现水循环调节;在干旱缺水下可将蓄存的水进行释放,合理利用,使水在城市里的迁移活动更“自然”。换句话说即依靠渗、滞、蓄、净、用、排等一系列生态化技术,建构低影响性的雨水管理系统。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合理应用,可确保我国城市在环境友好型背景下稳步发展。
一、在园林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需将生态保护视作基本原则,保证雨水渗透性,使雨水收集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方面,还应从以下几点给予把控:①根据具体地形地貌进行道路线形设计。规划设计时若要减少路面面积需应用环状路网,以曲线或折线的方式取代传统直线路形,并以绿化带作间隔,尽可能让绿化带面积符合排水需求;②道路材料选择。道路路面材质选择时,需选择渗透性较强的沥青,加上科学的结构设计,使雨水渗透性得到保证,实现短时表面径流量的合理控制[2];③绿化带设计。在道路分割绿化带设计方面,需应用“下凹式绿地”设计,把道路雨水引至下凹绿化带内,依靠种植土,实现水源涵养。根据海绵设计理念,应用有较强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如多孔混凝土、嵌草路面、草皮砖等。另外,因渗透性铺装特有的入渗、滞留作用,可使雨水回归大自然,促地下水回灌问题得到解决;经渗透性铺装,通过雨水下渗可将道路年净流量控制到85%左右,使绿化带土壤保水量提升,减少绿化用水量。
二、在公园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公园建筑物在风景园林规划里同样能发挥“海绵”效应。雨季里,建筑物内部暗渠能够把建筑各处所接雨水引至环形滤水槽里实现雨水收集,促雨水完成暗渠—滤水槽—蓄水池或绿化植被的种植槽这一流经过程,达到利用雨水进行植被灌溉的目的。滤水槽内壁需应用卵石或砾石作铺设,雨水通过滤水槽后则直接进入蓄水池内。并且,通过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回收利用同样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经过屋顶花园实现城市雨水收集,不但能够实现城市雨水净化,还可确保雨水等自然降水不会积压于地表,使城市地表生物群落受破坏,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平衡性得到维护。
三、在人工湖与湿地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上人工湖和湿地均属于相当常见的城市风景之一,也能起到良好的雨水收集之效。设计时,结合城市降水特征,进行人工湖位置的合理选择,并注意加强水位监督管控,对湖内植物生长情况给予控制,保持湖面干净清洁。对降雨量充沛的城市,需适当增加湿地设计,实现城市雨水导入,进行植被种植或水生植物种植,做到植被合理搭配,不仅能净化水源,还能改善城市景观。
四、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景观里,依靠园林绿地里的人工湖、河道或溪流等多种水景,也能够实现雨水收集。以往园林水景规划设计方面,设计者通常会把池壁与池底固化,使整个水池呈现出封闭状态,虽更利于换水与管理,不过对水体和外界自然交换和渗透带来了不便,该形式的蓄水池仅可在雨量充沛的时节里展现其优势,但其它季节里还需另依靠自来水实现园林用水需求,无疑是水资源严重浪费的一种表现。
基于此,设计者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应根据城市具体地形给予综合分析考虑,对低洼处作合理规划设计,使雨水可自然的向低洼处汇集,进而形成园林水面。另外,水岸或水底需保持或部分保持渗水作用,也属于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目的。风景园林规划里,妥善处理雨水的合理存储与景观园林规划间关系,也属于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关键。
总之,“海绵城市”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海绵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合理规划相当重要。经风景园林合理规划设计,能够让城市变成一个生态整体,形成稳固生态系统,有效改善因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打造新型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