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低头族”现象问题研究

2018-09-25邓晶晶宋柯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8期
关键词:低头族

邓晶晶 宋柯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289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和手机成瘾倾向以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经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目前手机使用情况非常频繁。

关键词:“低头族”;无聊感;领悟性社会支持;学校归属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64-02

一、引言

手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低头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过度使用手机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郑晓娜等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在手机不在身边时会产生不安、孤单以及失落等心理现象,近50%的学生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影响睡眠。王薇在对手机成瘾者与非手机成瘾者的研究中发现,前者在识别困难、描述困难以及外向思维者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与后者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成瘾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同时在情绪识别方面,手机成瘾者的正确得分低于非手机成瘾者。

在针对“低头”现象的研究上,国内研究者从人口学变量(如专业、性别、年龄差异等)、人格气质特征等方面对手机依赖问题进行了相关或归因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手机依赖导致的“低头”现象并不是人格、性别差异等单一因素导致的,包含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问题。本研究将以社会—心理整合模型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点,结合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无聊感、学校归属)以及客观条件(社会支持)入手研究大学生的“低头”现象。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本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8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6.19%。其中男性117人(42.1%),女性161人(57.9%)。

2.研究工具。(1)大学生成瘾倾向量表。本研究采用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量表共16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5点自评,数字“1—5”分别代表从“很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的a系数为0.83。(2)无聊感倾向量表。无聊感倾向量表英文版由Farmer和Sundberg编制,共包含28个问题,最初通过“是/否”计分。高普梅、杨世昌将其译为中文,并采用Likert7分计分,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级代表无聊程度,总分越高说明无聊程度越高。该量表的a系数为0.83。(3)领悟性社会支持量表。对社会支持来源的测量通过参照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教师、同学、亲戚”。该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教师、同学、亲戚)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本量表为7点量表,选项从1(极不同意)过渡到7(极同意)。(4)学校归属感量表。学校归属感量表由Goodenow于1993年编制,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应用。Cheung和Hui根据对问卷进行修订制定了中文版的学校归属量表。该量表包含18个项目,从“极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记1—7分。该量表的a系数为0.89。

收集到的数据经整理、删除无效问卷数据后,通过SPSS17.0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及结果。(1)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通过对所有手机使用者手机使用行为频数的统计发现,全天候开机的大学生占到了调查对象的74.8%,而手机成瘾组中不关机的比率略高于非手机成瘾组不关机的人数。日均手机使用4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78.8%;在日均手机使用6个小时以上的人群中,手机成瘾组明显高于非手机成瘾组。在对手机使用功能的描述性统计时发现,大学生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集中在发短信和上网上。同时,通过对比发现,手机成瘾者在人际互动(发短信)方面的依賴比非手机成瘾者高。(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无聊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①相关性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手机成瘾与无聊感倾向之间呈显著中度正相关;手机成瘾与领悟性社会支持之间不相关,与杜刚、徐莹等人研究结果一致;手机成瘾与学校归属之间呈负相关。无聊感倾向与领悟性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无聊感倾向与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呈显著负相关;领悟性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回归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无聊感倾向、领悟性社会支持以及学校归属不同程度对于手机成瘾有影响和预测作用,无聊感对于手机成瘾具有显著性的正向预测作用,学校归属感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具有显著性负向预测作用。

三、讨论

经数据分析发现:(1)24小时开机的人数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4.8%,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比较严重。(2)在对导致大学生的原因分析中发现,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无聊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另外,无聊感与大学生领悟性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3)无聊感及学校归属对于手机成瘾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24小时开机的占了调查对象的74.8%,日均手机使用4小时以上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78.8%。在调查使用手机的功能时发现,大学生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集中在发短信和上网上。上述结果显示大学生目前的手机使用情况非常频繁。

研究结果提示在高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学校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降低学生的无聊感,另一方面可以从丰富学生课外、课内活动,营造温暖、活泼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入手,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程度。此外,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加温馨的社会支持,让学生感知到被关心和支持,增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沈阳5所学校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6):73-76.

[2]杜刚,徐莹,赵馨,刁绵君.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2):1896-1898.

[3]黄时华,张卫,胡谏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3-139,160.

[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5]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3):222-225.

[6]向思雅,魏绮雯,郑少丹,杨慧,李炳全.大学生社会性无聊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4):522-526.

猜你喜欢

低头族
论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危害及应对措施
德国:为“低头族”特供红绿灯
“低头族”特供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