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探讨

2018-09-25张蕾郑克玉江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对接人才培养

张蕾 郑克玉 江娟

摘要:本文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关联性和协调问题研究,改变习惯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思路,重新审视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问题,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这两个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以某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改革为例,分析探索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协调机制和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对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215-02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协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并且与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一致性。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在于如何在社会环境总体运行环境上,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相衔接。我们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关联性和协调问题研究,改变习惯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思路,重新审视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问题,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这两个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探索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协调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应届毕业生已接近800万人,2018年预计将再创新高,就业总量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加速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多机遇。国家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扶持和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繁荣发展。”产业转型中的高端行业,新兴产业对工作人员的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恰好使大學生在这类新兴行业等领域有了竞争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欧美一些地方的做法是从产业设置上进行干预。比如学校董事会里的很多成员就是国家很多经济、产业部门的代表,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和熟悉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他们可以对学校的各学科课程设置根据产业和市场需要来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还可以根据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和产业研发发展动向来提早设置专业,培养储备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尽管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但也迫切需要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的监测预警系统和长效机制。高校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并且反过来可以利用高等院校培养的大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首先,主动面向产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其次,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再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此外,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的监测预警机制:检测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以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最新信息等;分析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走向的动态关系;构建预警模型,指导各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生规模,有效地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合理对接。

我们基于某某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分析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对接方面所做的各种改革和努力。某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整合了部分物理学院和化学学院的优秀团队和教师,设立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三个学科专业。由于学院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不平衡,使三个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方面差异较大。如表一所示,学院创立前三年,三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比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总和还要多,这种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导致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找工作和考研继续深造的过程中,本专业内就存在很大的竞争性。

由于某某学校地处于湖北省武汉市,随着武汉市东湖技术开发区的大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目前,东湖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已然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近期,由紫光公司收购武汉新芯科技公司之后,建成了国家存储器基地“长江存储”,这样一来将带动设计、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的发展,集合已经形成规模的如天马、华星光电等显示产业,华为、联想等智能终端产业,东湖技术开发区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此外,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生物质能源、电力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新能源服务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有多个行业优秀企业。

同时,依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将重点扶持和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繁荣发展”的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开始逐渐改善学院学科设置,依次增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两个专业,开设了新能源材料产业班和材料化学中外合作办学班等两个特色项目。其中,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每年对口向武汉光谷以及长三江等地区输送了许多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光电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学院在十来年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重点优势学科,其他四门学科(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均衡快速发展的良好状态。

总结学院学科建设和改革的经验,要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顺利对接,我们应该:(1)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理论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各专业高层次人才,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2)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按产业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办学特色。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不断跟踪和调整所设专业,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合理调节和控制各学科专业招生人数。(3)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网平台。规范和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工作的管理。(4)面向产业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立足于本校本院专业,实时动态追踪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的发展状况,以此建立本院专业对口区域产业需求预警模型和人才培养内外机制。区域性专业对口产业需求预警模型,发挥本省区域优势,背靠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做到点对点人才培养和输送。人才培养内外机制即包括人才培养的调节适应机制和主动发展机制。调节适应机制是指高等学校要能将外界的信息反馈,及时调节人才的规格,以适应产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论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协调机制[J].科技信息,2011,(32):103-103.

[2]李涛,宋光兴.区域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报,2006,22(3):91-95.

[3]谭永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56-57.

[4]李伯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及破解[J].中国就业,2012,(9):22-23.

[5]元俊.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科技信息,2011,(32):493.

猜你喜欢

对接人才培养
分析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对接途径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