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感知型教学探讨
2018-09-25吕心静
吕心静
摘要: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统一为《道德与法治》,小学政治的教学内容对法律层面的内容进行了强化,原先较易感悟的“社会、生活”内容加入了一些不太容易被小学生理解的“条例、法规”——这就更需要教师想办法用较为直观可感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理念。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感知型 教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主要处于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的知识不太容易把握,也不太“愿意”去学——一方面是听不懂,另一方面是“没意思”。这就需要小学政治教师想办法将较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换成一种与小学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取向和领悟习惯相适应的形态,相对于感悟型教学的感知型教学理念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提出的。
感知型教学就是将道德或法治的规范、理念用较具体的生活事物、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嘴说,将理论变成他们生活中可以理解的生活现实,从而达到激发、引导学生领悟,并体现在实际生活行为上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关联生活实际,呈现感知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特别注重而且要善于从小学生能够体验得到的现实生活中敏感地发掘可以辅助于教学的内容,将这些事物、情境依据教学的需要转化成可以操作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在他们熟悉的、能理解的情境下通过直观的形式、途径来捕捉和感知理念——对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纯粹的理论传授实在是枯燥无趣,就算是现在的课本大多是以图片这种较直观的形式来展示知识,但因为信息量的不足以及与学生具体生活的差异,很难让学生思想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上。而教师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最熟悉的情景、实物来感知、体验,就能够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
如在教学“我不拖拉/等一下与还没完”这一课时,我就想办法去找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能碰到、常出现的真实事例,再从网上找到一些案例,编辑成“剧本”,请几位家长和学生配合拍摄,制作了一个学生自身生活实景的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播放——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真实情景出现在视频中,就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愿意跟着镜头中的内容去思考。视频中:先是一段从网络上找到的小学生生活学习中拖拉的现象,然后是本班几名学生生活中拖拉的镜头,后面紧跟着是这几名学生改变拖拉习惯后的场景(这部分非常重要——如果只展现这些学生拖拖拉拉的画面,则可能会让这些学生产生“被批评”的心理,会产生负面作用,所以一定要有“转变”的镜头)。播放完视频,教师让学生们说一说、议一议这些拖拉的现象有什么不好、改变之后有什么益处、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最后,让学生们实际操作一下,分组进行整理书包比赛,看哪组同学最先整理好书包,而且整理得好——这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既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又让学生进行了具体体验,有效激活了教学。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体验式的,他们通过接触或情景模拟(比如游戏)来学习,而且这个年龄也是最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不习惯于静态的课堂学习。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地适应小学生这种认知习惯和学习特征,更多采用感性的、具象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如组织游戏比赛式的感知教学。小学生心理活动比较单纯,好胜心特别强,他们总习惯于与身边人进行比较来认识世界和道理。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和感知知识理念。如“我们爱整洁”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两场比赛。一是“挑毛病”比赛,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各组一起找生活中“不整洁”的现象和问题,并给出正确的建议,哪个组找得准确、找得多、提出的建议好就为优胜组。另一个游戏比赛是整理书桌比赛,让学生们在规定时间里自己整理书桌,既要干净整齐,又不能影响学习(比如把所有的学习用具都“藏”起来,就不给分,无用的东西都摆出来也不对),然后讓学生互相打分、评价,选出最好的前十名学生给予奖励。
再比如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通过唱一唱、做一做、画一画……只要是教学需要,教师尽量让学生从静态学习转到动态学习,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来促进学生感知。这些形式不仅是能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理念,而且形式活跃特别受学生喜欢,学习兴趣度也高。
比如“拉拉手交朋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找朋友”这首儿歌(同时还可组织丢手绢这个游戏),学生边唱,边玩,边交流感悟增进友谊。再比如“认识老师”这一课,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增进对老师的情感:让学生画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或者画自己认识的全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画自己理想中的教师,通过这种形式引发学生对师生情感的思考。
还有实践体验式的(比如环境保护、物资回收这些内容)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做,也是感知型教学很有效的形式。
总之,无论从“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的教学特征上,还是从小学生的学习特质上,采用感知型的教学形式是科学、合理的一种选择,是小学政治教师应该重视并积极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任志慧."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J].新课程·上旬,2017(9)
[2]吴丽云.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J]. 中外交流, 20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