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探索与思考

2018-09-25陈飞龙

农家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深化改革

摘 要: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水保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共同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绿色屏障。

关键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深化改革;开发利用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地震等灾害天气频发,重大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人类活动行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加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致使国家资源蒙受巨大损失。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达2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7%,黄河是水土流失实例的典型铁证。——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只有坚持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防患于未然,诸如“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悲剧才不会频频上演。

一、水土保持面临严峻形势及挑战

目前全国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量高达45亿吨左右,并且,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有3.6亿亩坡耕地和44.2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流失,沟岸扩张,沟底下切,雕塑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态,并且,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进程。我国自然条件复杂、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倡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坚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平衡,坚持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的平衡,坚持明确各自责任与加强合作的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美丽家园。水保工作者要深入分析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进程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认真结语水土保持取得的的成效和经验,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进一步做好建设生态文明下的水土保持工作。

二、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水土保持效益持续增加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使水保措施发挥综合效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域地形多变,措施布设存在很强的适宜性,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应按照“自然修复、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的思路,坚持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综合运用工程、生物、耕作等各种措施,按照山、水、田、林、路、村舍統一规划,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科学治理,改善微地形,调节小气候,综合发挥水保功能和效益,推动生存条件改善,人居环境逐渐好转。

2.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治理模式,实现水土保持效益综合化。黄土高原山、川、塬皆有,塬面地势较平坦,塬边破碎,峁墚起伏跌宕,沟壑纵横交错,黄土湿陷性强,水土极易流失。治理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适宜性强的治理模式,采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整山系,整流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整体推进,优配水保措施,形成塬、坡、沟全方位综合治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达到田面平整,道路林网贯穿,经果林与水保林并举,沟坡兼治,蓄排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逐步推广 “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实现水土保持效益综合化。

3.合理开发利用,共享治理成果,水土保持治理资源效益合理利用。水土保持效益为长期积累的生态效益,投入主要为政府性公益投入,投入偏小且不足,群众眼前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发展,一些水保设施损毁后不能及时修复,最终失去蓄水保土的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水保工作者应当把发展区域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同水土保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治山与村容整治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治理与开发、治水与增收并重,按照山、水、田、林、路、村舍统一规划,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流域的不同特点,要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加强水保综合治理,形成与群众增收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开发型、果品产业开发型、草畜产业开发型、生态旅游开发型”四种开发模式,实现由生态治理向产业开发、由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变。让群众切实享受水土保持带来的效益,并自愿参与水土保持建设,达到保护水保设施的目的。

三、持续深化改革,促进水土保持事业取得新突破

1.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建设。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全人类共同爱护和建设。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公益性强,范围广,监督保护困难,政府投资严重不足,水土流失地区,地方财政往往比较困难,配套难以落实,需要全社会多方位参与。国家应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机制,拓展民营资本等多方力量的水土保持融资渠道,鼓励全民参与水土保持事业建设。

2.进一步简政放权,给水土保持建设注入新活力。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规模化、集中连片的视觉效果,往往忽略了规模以下零散区域的治理,加之,措施布设要求和投资控制比较严格,基层单位在项目区确定、措施布设、植物种类选择上余地不大,项目实施受到制约。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地方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加强监督管理,达到全面治理的效果。

3.持续加大投资,增加生物措施的多样性和抗逆性。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投资控制极大制约,项目规划时既要完成治理任务,还不能超出投资额度,规划中往往选取廉价的适宜的品种,生物措施种类比较单一。久而久之,植物的抗逆性不强,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害。因此,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打破资金限制,丰富植物种类,优化林种结构,降低次生林抵御风险的能力。

4.健全水土保持协调机制,为水土保持事业保驾护航。水土保持系统而复杂,工作中与诸多部门存在交集,涉及农业、国土、环保、林业、水利等诸多部门,应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方协作,保持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性,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地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方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姚润丰.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180多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新华网,2009.

[2] 韩斌,李笠.浅谈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西藏水利网,2010.

[3] 刘宁.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之基的大事.求是,2013年21期.

作者简介:陈飞龙(1989—),男,汉族,籍贯:甘肃省平凉市人,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猜你喜欢

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深化改革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农村水利私人承包治理模式研究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市场经济体制下住宅小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