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漫谈
2018-09-25谭晓
谭晓
摘要: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么,小学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责任重大。
关键词: 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创新策略
一、贴近学生,进行德育课教学
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二、其他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
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寄寓于知识之“宅”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入其“宅”,才能悟得其“育人”之真谛,探寻到这些“潜”于知识“地下河流”中的“泉眼”——“育人点”,即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这就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书育人”必须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动起手来,践行德育
实践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与实践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四、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家长,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班级自然环境和班级卫生环境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班级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班级人文环境和班级卫生。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等的宣传作用。
六、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携手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本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小结: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那么,小学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研究[J]. 商文敏. 教育教學论坛. 2014(38)
[2]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 杨艳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3(02)
[3]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陈燕云. 新课程(小学). 2016(10)
[4]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J]. 王立志. 品牌. 2014(09)
[5]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 朱香华. 思维与智慧.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