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价值、困境与路径考察

2018-09-25张露萍单铁成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2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价值

张露萍 单铁成

摘要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既是破解全国贫困问题的突破口,亦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与时俱进、就业功能、可持续发展、资源要素化四原则,针对干部队伍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锻造合格基层干部队伍,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共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价值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成效与经验将对他国产生巨大“示范效应”。2013年底,全国全面开展了贫困识别工作,这项工作以精准扶贫为核心,8900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为瞄准帮扶对象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五年以来,这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减少了6800多万,异地搬迁贫困人口830万,贫困发生率也由10.2%下降到3.1%。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力争2018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搬迁280万人。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既是破解全国贫困问题的突破口,亦是新時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育投入严重滞后、人才匮乏、现代科技欠发展、人均拥有可支配收入低的格局,“老、少、边、穷”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经典写照。针对民族地区“脱贫后时期”扶贫价值与原则的分析,探究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价值、困境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价值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修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改善了民族地区内外部互动发展环境;东部沿海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奠定了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然由于受限于民族地区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文化观念、薄弱的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且有扩大趋势。发挥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作用既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的现实需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意义

第一,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原来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安全体系重构中所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从本国人口基数大,发展底子薄的实际出发努力治理贫困问题,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能够为其他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第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中国为实现稳定,逐渐形成发展才是实现稳定的前提的共识。基于此,党和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促进民族团结。

(二)经济意义

针对于一直以来被称为“老、少、边、穷”的民族地区而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当时,调整当前产业结构;第二;改善民族地区投资环境,进而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市场;第三,发挥民族地区地缘和特色资源优势,开展边境贸易。总体而言,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对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实现全面小康具有补齐短板的重要作用。

(三)文化意义

第一,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间节点的临近,凭借民族文化资源而衍生的文化扶贫模式成为民族地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有益补充,也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辟了一条扶贫攻坚的新通道。第二,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转化。传统农业经济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城镇化等外部力量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原有的文化功能式微。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精准扶贫战略为民族文化价值转化提供了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价值转化既符合文化存在及演变规律,也能够有效强化当前的文化功能,更是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第三,促进优秀民族文化在各民族问、区域间、国与国交流融合,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四)教育意义

第一,能够充分教育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均反映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判断水平、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水平。反观现实,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政策解读能力差,政策执行不力,工作作风偏离等问题。精准扶贫工作既是考验民族干部综合能力的一次机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锻炼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能力。第二,能够激发和培育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志,在于唤醒深藏于群众内心的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巩固脱贫成果。第三,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提出“五个一批”,其中教育脱贫一批的目的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提高贫困人口的专业技能,推动贫困人口自身实现就业创业。

二、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问题及成因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综合性的深度贫困问题集合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的边缘性以及社会文化的过渡性,在民族贫困地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薄弱的基础教育、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生相伴的民族地区特殊的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形态、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升为扶贫指导思想的高度,成果斐然,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扶贫措施一刀切,没有做到因地因时制宜

在这一点上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没有因地制宜、教育扶贫缺乏忽视时间维度、易地搬迁扶贫忽视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具体而言:第一,产业扶贫没有结合区域实际,盲目跟风发展旅游产业,优势产业不优势,主次层次不清,定位不准。第二,教育扶贫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却未将接受教育对象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能力作为扶贫目标,而过分强调解决当下教育费用负担。第三,在易地搬迁过程中,忽略了贫困人口异地的生产生活资源,如耕地等。

(二)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民族身份的特殊原因,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国家财政资金的拨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所存在的拨付不及时、范围不精准、管理不严格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其使用效益。当前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监管不力,扶企不扶农,扶富不扶贫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和能力等问题突出

扶贫工作成效需要一个务实、廉洁、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队伍。但现突情况是存在维稳重于扶贫,宁可不要成绩,也不能出现问题的四平八稳观念,对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探索不足,脱離干部群众,任务式扶贫等问题突出。

(四)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主体,其精神状态、思维观念将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进程和质量。第一,由于长期与发达地区的隔离,民族地区群众对于自然生态的依赖性大,生产方式粗放,既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亦不利于生产方式的转型;第二,满足于现状是阻碍脱贫的又一因素;第三,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政策、资本的依赖导致贫困人口缺乏改变现状,自主脱贫的动力和能力。

三、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针对当前民族贫困区精准扶贫中暴露的问题,应立足与时俱进、就业功能、可持续发展、资源要素化原则,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践予以破解。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异地搬迁扶贫过程中,务必有长远和宏观的视野,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异地搬迁的矛盾,完善集中安置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贫困户的基本耕地需求。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避免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同构化倾向,更不可追求速度,需把握“发展时区”与“发展空间”的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产业。在完善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时,须通盘考虑,科学规划,防止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再破坏,力争设施建设与自然生态问协调、和谐。

(二)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

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效率对保障扶贫脱贫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务必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贫困人口身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近些年大力发展旅游及休闲产业,每年休闲度假人数达到10万人。镇政府为了发展产业,把当地17个贫困村的发展资金用于购买了具有产权的商业门面即经营性资产,然后将这批商业门面进行5-10年的租赁,进而实现集体收入的稳定持久。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的彻底脱贫,就必须实现集体收入以及村民收入的持久性,发展资金在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和长期性是相关部门必然要认真考量的,资金使用方式要多元化,更要持久化,才能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

(三)锻造合格的基层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创造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是重要保障和基础。在精准扶贫事业中,一支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基层干部队伍将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其政策解读能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大胆举用年轻干部,发挥村寨精英的作用。

(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举

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文化教育的贫困和发展能力的缺乏,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观念的陈旧落后导致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扶贫内涵不断丰富,我们既要注重贫困户物质脱贫,亦要落实其精神脱贫。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力度。完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普及基本常识。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展脱贫致富的渠道。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