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要点

2018-09-25钱娅

农家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赤霉病防治小麦

钱娅

摘 要: 本文通过阐释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分析小麦赤霉病的特征与流行因素,分析小麦赤霉病防治要点,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小麦产量,促进粮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防治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

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3.穗腐。发病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

二、小麦赤霉病的特征

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三、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因素

1.气象与栽培因素。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 ℃,最低8 ℃,最高32 ℃。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25 ℃,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25 ℃。一般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可满足病源菌发育生长,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栽培管理和种植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降低小麦根系呼吸和抗病能力。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玉米秆还田量大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大量菌源。

2.品种的抗逆性差异。目前,赤霉病的抗病育种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无理想的抗病品种在生产中应用。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周麦9号、平麦998、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病菌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侵入程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抽穗后5~20天最易感病,以開花期感染发病最重。在有大量的菌源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3.栽培方式与耕作管理。赤霉病的加重与造成田间湿度增高的耕作活动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发病较轻的是半冬性品种,发病较重的是弱春性品种。播种偏迟,只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相应推迟,赶上气温升高,有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病害流行。播种期晚,冬前苗不足,通过早春偏施氮肥促春发育,造成麦苗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时间,增加了浸染机会。同时,还造成了无效分蘖多,植株抗病抗倒伏等能力下降。

四、小麦赤霉病防治要点

1.药剂防治。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亦有不同,故施药日期、次数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生育期变化而灵活掌握。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应在齐穗期用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药械要能保证弥雾,压力和喷孔口径要符合弥雾要求,有连阴雨天气时适当高浓度喷雾。因为赤霉病发生在多雨季节,弥雾和适当高浓度能防止雨水冲刷,可以带来药剂的二次稀释而不造成药剂浪费和流失。特别在下雨间歇时用药更要强调弥雾和适当高浓度。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1.8 k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05 kg/hm2防治赤霉病。如果有多菌灵超微粉或多菌灵胶悬剂,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其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另外,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发现新型杀菌剂戊唑醇和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有显著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生产中应逐步加大推廣使用力度。

2.农业防治。深耕灭茬是减少菌原的重要途径。通过深翻土壤,可以使表面的菌原翻入土壤深处,减少地表菌原密度和小麦感病几率。基肥为主,平衡施肥,足施底肥,尽量少追肥。如需追肥,应该早追。追肥晚容易造成贪青晚熟,病菌侵染的时间延长,侵染机会增加,无效分蘖因此造成,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流行。尽管目前还没有抗病性突出的小麦品种,但不同品种日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抗扩展的品种往往成为播种的首选。除了增加抗性外,抽穗一致、灌浆速度快、穗层整齐、小穗分布均匀、花药残留时间短、株高适当也是选择品种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原则。

3.化学防治。在农业措施做好的基础上,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还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策略,尤其在赤霉病严重流行年份,要进一步优化防治技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做好喷药保护,防止病菌侵入麦穗,切实做好药剂保穗。当小麦扬花达10%时,可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250 g/亩或50%多菌灵、福美双合剂100-125g/亩,用好第一次药。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天后用好第二次药:(1)第一次用药后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2)品种严重感病;(3)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天以上;(4)丰产方和制种基地。喷药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避免喷粗雾,确保防治效果,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超杰.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及防治措施[J]. 河南农业. 2016(30).

[2] 李祥,杨呈芹.2013—2016年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防治试验[J]. 植物医生. 2018(01).

猜你喜欢

赤霉病防治小麦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成功克隆小麦抗赤霉病关键基因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