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8-09-25孔祥胜

孔祥胜

摘 要: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这种“穷追不舍”地问,往往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走向文本的深处,最终达成对作者情感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追问;由小问到大问;由浅问到深问;由表问到本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86-2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这种“穷追不舍”地问,往往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走向文本的深处,最终达成对作者情感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前不久听了一节古诗词教学《过故人庄》的课,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快如剥笋般的追问,带领学生不断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体情悟旨,启示颇多。

片段一:

课前:(黑板呈现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预习这首诗的时候,提出了六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老师觉得提得很好,就是“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淡淡的”,看到这个问题,老师不禁想起来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厨师,为宾客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最后端上了一碗汤,尝过的人都说很好喝,就问他汤里放了些什么?厨师笑着说,什么都没放,就是一碗清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淡而有味。

(师板书淡而有味)

师:淡而有味!这首诗是淡而有味吗?如果让你把这个问题分解,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1:淡是怎样的?味是怎样的?

生2:“淡”体现在哪里?“味”体现在哪里?

生3:诗人是怎样体现“淡而有味”的?

……

点评:由小问到大问。

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诗为什么读起来淡淡的”,是一种初读的感觉,是对诗歌理解的第一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非常重要。老师紧接着的追问,让学生分解这个问题,于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新的问题,最后可以概括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诗人是怎样体现“淡而有味”的”。这是一个大问题,问题指向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为下面学习活动,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片段二: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一些淡淡的感觉。如果我们要从诗里体味淡淡的味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从诗歌的题目入手。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生1:“过故人庄”的意思是拜访古人的田庄,“过”是拜访的意思。

师:说的很好。那么围绕“过”,我们以来看看,诗人“过”了什么?

生2:第一联写的是过的缘由,第二联写的是过的环境,第三联写的是过的交流,第四联写的是过的约见。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那么,你能否就其中一联诗,说一说是如何有味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3:诗歌的第一句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个“邀”字可以看出朋友的情谊。

生4:我觉得这句诗中的“具鸡黍”更有表现力,你看:友人认真准备这次聚会,杀了养的鸡,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可以看出友人的热情好客。

师:的确如此,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4读,其余学生认真聆听。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其中的味道?

生5:老师,我觉得他读得不太好,应该再读慢一点更好。

师:你来读读看。

生5放慢语速,再读。其他学生点头赞赏。

师:这样读感觉更好,既读出了友人的热情,还让人感觉到诗人的愉悦之情。

……

点评:由浅问到深问。

围绕一个“过”字,追问“过了什么”,是基于文本内容的“浅问”,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里寻找体味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友人和诗人的感情,是“深问”,最终学生读出友人的热情和诗人的愉悦。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说到了诗中的事、诗中的景,似乎真的是有淡淡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关键词,问问孟浩然,感受他内心的情感。

屏显:小组活动:问诗人 品情味

活动要求:小组组员结合颈联的关键字词,与诗人孟浩然的扮演者进行问答,品出其中的情味。

汇报要求:组员甲:我们组发现了 (字词),想问孟浩然:孟浩然啊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

组员乙(孟浩然)答: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酒”,想问孟浩然啊孟浩然,为什么是酒而不是茶呢?

生2(孟浩然):畅快自如,把酒可以表达我豁达的心情。

师:“把”,能不能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3:把酒的动作幅度较大,不拘小节,很随意,面对这么好的景色开心!

师:很愉悦很洒脱!其他组有补充?

生4:我补充,友人亲自准备酒菜,热情,可见友谊深厚。

生5:我们组发现了“桑麻”,孟浩然啊孟浩然,为什么你与友人聊农事不聊别的?

生6:我虽有政治大志,但是屡屡受挫,只能聊农事。

师:这位孟浩然所言,似乎有无奈之情。

生7:我反驳,我觉得还是豁达开朗,其实大自然的美景已经让诗人将所谓的无奈抛之脑后。

生8:我同意有愉悦之感,而且友人靠农作物生活,谈桑麻表现出孟浩然对友人农事的关心,表现出友谊的深厚。

师追问:第一联写友情,第三联也写友情,不是重复了吗?

生9:首联的友情是友人对诗人的,颔联是诗人对友人的。

师:原来角度不同,你真棒,同学们请做好记录。刚才我们通过第三联,读出了好多的情感,层次很丰富。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10:开轩,“开”字,孟浩然啊孟浩然,你是主动打开窗户还是被动的?

生11:主动打开,就是关心友人的农田。

师:可有补充?

生12:主动开的窗,外面的景色很漂亮的,对田园之景是喜爱的。

生13:我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我热爱亲近大自然,所以当然师主动开窗;第二层就是我与友人的关系很好,把朋友家当自己家,很随意闲适。

师:同学们通过与诗人孟浩然的对话,似乎看到了一幅农家把酒言欢,闲聊家常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闲适,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由表问到本问。

此活动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入手,体会诗的情味。老师问学生“把”的理解,是表问,进一步引出学生对“桑麻”、“开”的体会,体会字词的本来意思之后,不断追问词语背后的诗人形象,这是“本问”,也是诗歌欣赏要最终解决的问题。学生得出闲适悠然的诗人形象,体会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友人的深情厚谊,才是真正理解了这首诗。

文本的内涵探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应避免课堂教學中随意的碎碎问,用层层递进的追问,指向文本内容,指向文本情旨,引领学生深入解读,领悟情味!

追问,拨开文字的迷雾,向文本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