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8-09-25解丽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解丽丽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处在“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学生普遍畏惧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河中石兽》课例,初步探究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无效低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79-2

大部分初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走进常态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我们总是看见教师拼命苦讲,学生埋头苦记,最后的效果却是低下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怎样来改变这种教学状态呢?笔者试图通过《河中石兽》课例,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提出质疑

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让学生课前预习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如在教学《河中石兽》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把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在书本上圈划出来,或者记录在预习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在预习中提出比较多的几个问题:针对字词方面的:“山门”意思不懂,竟不可得的“竟”,二石兽并沉焉的“焉”。句子意思不理解的有“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是非木杮”,“遂反溯流逆上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可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这些话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对于文言文课堂亦是如此。

我在教学《河中石兽》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古时候沧州城南有座寺庙,这座寺庙临水而建,有一年发洪水,洪水冲刷河岸,发生塌陷,山门(寺庙的大门)倒塌了,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水底了。十多年后,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大门,打算在河中寻找石兽,你觉得在河中的哪个位置可以找到( )A河的下游 B原地深处 C河的上游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迅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带着兴趣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首先就要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字音和停顿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字音和停顿有问题的地方,读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生生互相合作,师生合作等多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比老师直接范读,或者直接投影出示正确读音效果要好。但是如果课堂容量较大,内容较多,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获得初步感知,然后齐读课文,老师在听出学生朗读中字音和停顿的问题时,应及时加以指导。

执教《河中石兽》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再让学生齐读课文,老师听出了“曳铁钯”的“曳(yè)”、“钯(p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的“杮(fèi),为(wéi)”,“啮沙为坎穴”的“啮(niè)”、“穴(xué)”的读音有问题,还有几个句子“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盖/石性/坚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停顿不统一。我问学生“你们有们有发现,在刚刚的齐读中存在问题呢?该如何朗读,如何停顿呢?”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互動探究,释疑解惑

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疏通文意并不要求字字句句去串讲,记得黄厚江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列举了文言文切忌串讲的理由:一是串讲是浪费的教学;二是串讲最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空间;三是串讲极大地伤害了文言文的“文”;不串讲不等于不讲。而哪些地方需要讲呢?应该讲重点,代表学习规律的地方;讲有分歧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最有用的学习资源;讲牵一发二动全身的地方。

我在执教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觉得有疑问的地方画一个标记。并指导学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这样几点(PPT):古今异义要明确(如:物理);词类活用要注意(如:棹、涨);一词多义要区分(如:为、之、于等);特殊句式要调整(如:当求之于上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反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一学生提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意思不理解。一生解答:“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浮”的意思不明白?说:是飘在上面的。师追问:飘在上面说明沙的重量怎么样?学生说“轻”。(二)生提问:“是非木杮”是什么意思?“木杮”是有注释的。那么,不明白的是“是非”的意思。刚刚我们断句在是的后面,由此可以推测,是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三)“可据理臆断欤?”的意思大多数学生不明白。老师指导:字字落实。“可”是“可以、能够”。“据”,“依据、根据”。“理”,“常理”。“臆断”,“主观判断”。“欤”,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句子的意思是:“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判断吗?”因为这是个反问句,所以我们在句子前面补充表示反问语气的词“难道。”

如上所述,我们发现,学生在疏通文意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不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是对句子中某个字词的意思不理解。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解决,例如(一)中的“性”,(三)中的“可”“据”“理”“断”。或者换用近义词,例如(一)中的“浮”。其次是没有发现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二)中的“是非”。再次是缺少对句式的准确判断,例如(二)中“是非木杮”是判断句。(三)中“可据理臆断欤?”是反问句。

在教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学习的发生之处在学生,而教师是在发动、点燃和激励学生。这样的课堂,学生有了开展互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去弄懂“言”,去理解“文”,较之字字句句的讲解,事半功倍。

五、合作分析,提升理解

文言文的分析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托教授学生分析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的特点。文言文因体裁的不同,在谋篇布局和写法上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在教授作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述不同体裁的特点。其次要让学生将作品放回其产生的时代,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切不可孤立地分析作品。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就可以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在问题情境下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完成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讨最后再归纳主题的环节。

以《河中石兽》为例,在读疏通之后,我进入了课堂最重要环节。通过问题引领,来实现“文”“言”的融合,抓住言理解文章、文义、文化。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问题是课文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来的?(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我接着追问:其言是如何说的(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句话很长,理解有难度。我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并让学生用简笔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来演示一下。第二个问题:在找石兽的问题上,僧人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合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他们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三个个问题是寻找石兽的这件事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斷欤?)我们学完这节课有怎样地收获。通过这样几个环环相扣的主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质疑,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培养学生文言文朗读语感与欣赏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知识感知与运用能力,这样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探究更加自主,教学更加流畅,课堂自然会更加有效高效了。

[参考文献]

[1]陆卫东.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04).

[3]潘明理.言文相融,灵动精彩——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科技信息,2012(14).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