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实践
2018-09-25秦邦成
秦邦成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引下,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了“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五段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验;体验式教学;交流合作;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62-1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常常采用的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演讲辩论、问卷调查等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使所有参与者对待所讨论事物的态度、感情都充分表现出来,形成活跃的交流气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笔者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形式。
一、课堂讨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值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问题,只要时间充分、环境自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在多观点的碰撞、交流中逐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过早给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充分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如:在讲解《压强》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压力产生的原因,我让学生上台展示表演生活中压力存在的场景,有的用手压桌子、压墙壁……,刚开始学生们只局限于“手引起的”,当我提出有没有不用手产生的时,学生纷纷表示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当我提出:“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时”,同学们于是讨论起来,讨论的结果是“物体之间相互挤压”。最后大家对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压力是由重力引起的”这个问题上也就很少出错了。
二、模拟操作中的体验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教师能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验科学家成功的欢乐,将使课堂效率倍增。“模拟操作”是向学生提供一部分真实或想象世界的高度简化的复制品,它可以是环境的模拟、事件的复原、也可以是人物的模仿,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新的信息、新的认知,并结合过去的体验及已有的经验获得新的见解和新的发现,而这些新的体验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
如,在大气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在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皮碗,把皮碗用力压在桌面上,皮碗很难与桌面分开,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再把皮碗用同样的方法压在课桌竖直的档板上,然后在皮碗的蒂上挂各种重物,如雨伞、衬衣、书包等,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其力学道理,使他们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了“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再如在“力的示意图”教学中,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我让学生上台,双手侧平举,让另一个学生按住手臂不同的位置,用相同的力向下压,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最好?为什么?经过体验、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三、实验操作中的体验式学习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與学生是否动手做试验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则能记住90%。这说明学生动手做实验,对所学的知识能领会得更深、记得更牢。比如在研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事先在不同小组放置了不同的器材,有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有的压力不同等等,让学生去正确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去交流,大家发现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于是我就提出“请大家观察一下其它同学的实验器材,思考一下摩擦力不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大家再一次进行交流合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我加以鼓励,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课堂辩论中的体验式学习
“课堂辩论”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客体(包括知识能力、思维和心理品质)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这种模式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也更具有开放性。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初学者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力停止作用,运动物体就会停下来,所以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以前教学中笔者都采用正面讲解,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能接受正确的观点,但课后遇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实际问题时,又不知不觉成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徒”。后来我改用课堂辩论的方式教学,由老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概括出“力是产生运动并维持运动的原因”,引出论题“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同意或否定教师的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老师“坚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且用演示实验加以支持这一观点。学生则进一步用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反驳。教师承认学生“驳倒”了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运动无需力来维持,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同时指出,要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指出科学的观察方法是科学实验加上科学的分析。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从而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
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很丰富,教学形式也千变万化,我们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