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古诗文美育的实践探究
2018-09-25吉菊香
吉菊香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挖掘美之所在,渗透审美教育,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美学教育。通过对美学的引导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对诗文美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鉴赏;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25-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1]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全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陶冶学生的情操,需要挖掘出诗文中存在的美。教师应借助翻转课堂等形式渗透美育教育,通过师生合作对古诗文文本的探究来实现对美的追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目标并努力探索,达到了文本学习与审美鉴赏有机结合的目标。
一、多感官触发情境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传世的重要体现形式,它无论从样式还是内容都传承了优秀的古代文化。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将一篇内涵丰富的诗文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是件极不简单的事。何况,初中生在人生经历、情感领悟等方面都有欠缺,如何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走进诗歌,感受美呢?语文教师要打破这些限制可以借助更多的手段将美揭露在学生们面前。
例如,我在教授常建《破题山寺后禅院》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是借助朗读。读,是一把打开未知内容的钥匙。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文本,也可以促使他们对内容有了解。课前要求自读,课上集体朗读,学时更是安排听示范朗读。在多次阅读活动之后,学生们都能对诗文前四句中所描绘出的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大地的景色有所了解。但这仅仅是了解而已,体会并不深。其次,发挥想象。边读边想,由读可触发对所叙景色的想象,再因心中所想去读诗文,仿若置身于意识海洋之中,真正游历了一番。最后,视听置身情境。我播放了一个从武当山的宣传片中剪辑而来的视频短片。短片虽短但尽展诗文前四句所叙之事。作者笔下此地环境幽静美妙,片中景色无一不是。此外还配上钢琴曲《寂静山林》,那空灵的乐曲将画面衬托地更加优雅静穆。在声色的双重环绕下,不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从内心中升起一种自由自在、超脱尘世之感,这恰恰是作者文字所要表达的。
“文学有语音层、语义层、图示层(不定点的空白)和客体层”,[2]在对古诗文的鉴赏过程中也可抓住文学的不同层次的挖掘,不断创设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接受美的陶冶,使原本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富感染力。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的前奏。
二、抓住意象所承载的情感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融合。“一个著者的想象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意象来自他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那么,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就具有重要意义了。
素有“秋思之祖”之称的《天净沙·秋思》在意象的运用上尤为突出,多个意象的叠加将读者带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组具有相对意义的意象组合。前者将眼前的荒凉、寂寥借没有生气的藤蔓、枯木朽株的老树、不受人欢迎的乌鸦凸显出来,一读便可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与悲苦。后者却一改前面的沉闷,将江南水乡中常见的几个景色刻画出来,让读者眼前一亮,缓缓吐出先前的浊气。从塞北到江南,前后之间的差异和对比就更加明显了。接着诗人又叠加一组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当时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一条通向未知的羊肠小道,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阵阵凛冽的西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这样的境地里,诗人又是怎样的境况呢?“断肠人”是非他莫属了。这些意象勾勒出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况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通过对组对的意象品读、层层剥离,探寻到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将各种客观存在的美与思想情感相融合。最终,我们是通过对意象的品鉴走进了诗歌的意境。在意象所蕴含的美中领略“美”的情趣。
三、迁移情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情感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情感的产生绝不会是凭空而来的,它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生活精密相关。审美情趣的获得要在对作品中“美”进行情感的探究。比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源的祥和安乐的生活。“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景色怡人,生活平淡和美,如此美好的生活让人心之向往。如果仅仅是这样理解的话,就会显得过于浅薄,无法领悟到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从“我”探访桃花源时发出的惊叹以及纷乱的社会现实出发,眼前的桃花源就是作者心中“梦”。桃花源外兵荒马乱,桃花源内安定祥和,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么?作者真能驾船寻到这个宝地?从社会现实来看,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只能存在于作者的“梦”中。这个梦也永远无法实现。现实与梦境有这样巨大的反差无不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桃花源和美生活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个情致高远的陶渊明,摆脱“尘网”的束缚,终于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对美的探寻是需要一点点去剥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刻挖掘,走进作者,才能感受美的真谛。
传统古诗文历史悠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更承载着文明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師应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美学教育,做到既能让学生了解文化,又能陶冶情操,并能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艾略特.观点.诗的探索,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