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为中用 和而不同
2018-09-25刘潇潇
刘潇潇
〔摘 要〕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多改编于民间歌曲、民间戏曲、民间歌舞音乐,是“用西洋乐器讲中国故事”。与原始音乐相比,其在音调、表演和创新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艺术风貌。随着我国高校陆续开设萨克斯管课程(专业),萨克斯管的中国化创新加快,以中国民乐为基础的萨克斯管作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音乐语言。
〔關键词〕中国民乐;萨克斯管;音乐作品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音乐类型,主要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宫廷活动、节庆祭祀、日常娱乐等服务,对当代中国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历史发展视角看,中国民乐风格虽然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曲风、曲调、曲词等元素都脱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但是中国民乐也在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近现代以来,西方乐器与音乐形式广泛流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民乐增添了更为多元化的色彩。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萨克斯管,是一种管弦乐器。由于该乐器的音色绚丽多变,能够充分表达或高亢或低沉或悠扬的情绪,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乐器。萨克斯管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尚无权威性考证,但学界大都认为在19世纪末期,此时的中国处于战乱、动荡时期,西方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民族音乐逐渐吸纳西方音乐元素,萨克斯管开始融入中国民族音乐表演之中。萨克斯管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涌现出众多带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这些作品呈现出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一、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分类
据史料记载,1895年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对军队音乐编排和创新时,自强军乐队就已经将萨克斯管作为演奏乐器。1899年,袁世凯新建陆军军队,也采用包含萨克斯管在内的西洋乐器作为表演乐器。进入20世纪之后,在中国民族音乐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洋为中用”的萨克斯管创新作品不断涌现。在原创作品方面,最为知名的当属黄安伦于1988年所创作的《中国畅想曲第三号OP.46》,其利用萨克斯管独奏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风格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编曲还是演奏,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西方音乐艺术融合的成果。后来该曲也逐渐成为萨克斯管考试的必备曲目,在国内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萨克斯管作品的创新音乐也不断增加,涌现出众多的原创精品,如梁雷的《潇湘》及杨晓忠的《移动的背景》等。创作于2009年的四重奏曲《移动的背景》以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主要故事背景,通过中华传统乐器——羌笛来渲染忧愁的氛围,又利用萨克斯管多变的旋律来体现抗震救灾的热情,成为感人至深的原创力作,也成为记录历史和时代的音乐经典。
除原创类萨克斯管作品外,更是出现众多的改编作品。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改编作品可大致分为民间歌曲改编、民族器乐曲改编、歌舞戏曲音乐改编等几个类别。(1)民间歌曲改编:如改编后的山西号子《劳动小调》、四川民歌《放牛山歌》等。民间歌曲又称民歌,是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所唱的歌曲,典型代表有广西山歌、陕北民歌、山西号子等。在萨克斯管作品中,以山西号子为基础的《劳动小调》是典型代表,其通过萨克斯管将民歌旋律进行生动演绎,既传达出劳动人民的劳动激情,又诠释了劳动人民团结一致的集体感,听起来使人精神振奋、充满干劲。(2)民族器乐曲改编:这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不乏经典,如《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有许多改编版本,在尹志发的《春江花月夜》萨克斯管版本的乐谱中,虽未将十个乐段的小标题标出,但仍用萨克斯管独特的演奏方式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完整地描绘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民间歌舞戏曲改编:如河北秧歌《小放牛》、安徽花鼓《凤阳花鼓》、福建《采茶舞曲》及改编自黄梅戏作品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等等。中国民间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是重要民间音乐形式,具有别样的艺术风采。民间歌舞戏曲主要为戏剧、舞蹈伴乐,由于萨克斯管声音雄厚,因而很适用。如改编自黄梅戏作品的萨克斯管作品《夫妻双双把家还》,通过萨克斯管多变的音调,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夫妻之间的沟通与默契。
二、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特征
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具有明显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其是以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为基础的创作改编。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发挥萨克斯管在音色、音调、表演技巧等方面的优势,从而通过西方开放式的演绎风格,诠释出中国民乐中的情感和旋律,具有“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感。
在音调上,中国民乐基本上以五声音阶作为基础,而萨克斯管作为以西方音调为基础的乐器,在曲谱上的音调更加多样,因而能够进行更为灵活的旋律表达。在创作中,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仍然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加入一些相应的衔接性音调,从而能够在保持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增强音乐的动感,实现更为精彩的音乐表达。如创作于2013年的《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不仅通过萨克斯管的拟声功能作为前奏,表达凄凉忧愁的环境,还巧妙地加入传统民乐《孟姜女》作为衔接的乐章,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巧妙融合,通过细腻而柔和的曲调感染听众。该曲被视为国家交响乐团演绎的第一部中国的萨克斯管协奏曲,标志着萨克斯管进入我国主流音乐演奏、创作的艺术领域。
在表演上,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与其他萨克斯管作品一样,均十分注重演奏者对于自身气息的把握。由于萨克斯管能够进行充分的音调表达,因而可以作为一种“歌唱性”乐器,这就要求表演者充分运用嘴唇、舌头、气息等来调动乐器的“结构”,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来进行充分的气流把握,保障表演过程的流畅性。如四川民歌《放牛山歌》被改编成萨克斯管作品之后,通过气息的把握、婉转悠扬的曲调,仿佛能感受到放牛者在山间放歌的空灵之感,以及漫步深山之中的悠闲和自在,反映出劳动人民自得其乐的舒适和满足。
在创新上,为增强中西融合的效果,提升萨克斯管对中国民乐的诠释能力,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中还经常会增加一些非均分的律动节拍和装饰音,使萨克斯管作品呈现出整合性的艺术效果。如在对赫哲族民歌《大顶子山高又高》改编中,加入华彩乐章,使得作品整体丰满而精致。
三、中国民乐的风格萨克斯管作品传播
“萨克斯管”在我国经历百余年,逐渐成为中国音乐表演与创新的重要乐器。随着众多高校开设萨克斯管的课程(专业),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1999年西安音乐学院率先设立萨克斯管专业,通过对学生在萨克斯管乐理、作品、表演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在萨克斯管演奏和创新上的能力;武汉大学也设置了“萨克斯管”课程,让更多的人在学习乐理的基础上,能够了解“萨克斯管”乐器构造,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的传播。此外,相关院系的“萨克斯管”专业教师也在不断对于萨克斯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与创新。四川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等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优秀萨克斯管作品均出自高校教研人员。
洋为中用、和而不同,不断吸收西方乐器中的优秀因子,将传统民族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和曲调融入进去,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是对民族音乐的一种发展和创新。萨克斯管纯美的音色,海纳百川的多元属性,从娱乐场所到专业院校都有其表演和传习演练,影响广泛。今天,一些具有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改编作品,如《孟姜女》《花好月圆》《茉莉花》《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河淌水》等借助萨克斯管,风靡于全国的大街小巷,同时也将中国故事、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姿。此外,一些外国人也积极参与创作中国民乐风格的萨克斯管作品。迪朗格作为一名法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在其创作和演奏中对中国民族音乐情有独钟,曾经发行了专辑《气韵》,全部以中国民乐为基础,将孟姜女的悲情故事、新疆民歌等元素加入到其演奏的艺术旋律之中。可以说,以中国民乐为基础的萨克斯管作品,正在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走向世界,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艺术符号,不断展示着中国民乐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屈梦雪.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萨克斯管作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2]孙博.萨克斯管“民族化”之路的梳理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