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角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2018-09-24郭娅
郭娅
【摘 要】从传播学角度而言,聋校语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传播行为。文章将传播学思维注入到聋校语文教学中,结合传播学理论初步探索聋校语文的教学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播视角;聋校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作为传播者,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视频音像、多媒体、互联网等媒介,将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传递给聋生这一特定的受众,这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可是当今聋校语文教学的传播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立足信息时代,探究聋校语文教学运用传播学理论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一课初步探索传播视角下的聋校语文教学策略。
一、做好“把关”,传播有效信息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做把关。[1]这种把关行为在教育传播中依然存在,因此聋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符合社会要求的背景下,结合聋校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地去学习、理解和领会本年龄段学生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充分理解、分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悟文本所要传达的的知识,并对这些试图流向受教育者的信息进行检查,进行鉴别和选择,而且在传播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及时的调整和安排传播的内容和方法。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围绕重视亲情、珍惜亲情的内容展开,篇目有《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结合聋校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特点,以学生比较能够感同身受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设置为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目标,实施教学。
二、加强信源的可信度,有效进行教学传播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即信源[2],必须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传播主体,才能更好地取得听障学生的信任,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而充分的备课则是提高自身可信度的基础,每备一节课,我都要上网寻找大量的教学设计、课件、课例进行分析整理,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适合的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备课过程中,我反复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资料,观看了全国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和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课例,从中吸取精华,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教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搭建“共通意义空间”,引发情感体验
教育者在确定情感目标之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基础,不能高估或者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或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强加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是要建立在师生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以利于他们产生共同体验,尤其是学生能够流露真情,产生独特感受。[3]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在课前准备阶段,我除了给学生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以外,还请同学们回忆当得知自己是一名听障人士的时候,自己和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自己和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回忆,搭建起学生和文本、和史铁生及其母亲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及作者母亲的心情。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诀别”一词的含义时,我通过讲自己外祖母离世这一件事来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搭建师生间“共通意义空间”,学生更容易体会这个词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悔恨之情。
四、掌握良好的传播技巧,提高传播效率
首先,由于聋生听力受限,显然语言传播不是最适合他们的传播方式,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非语言传播,即一些表情、肢体动作的传播技能,具备将文本中体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感悟的能力。其次,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可以是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进行。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我请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角色扮演。一是请同学们分角色表演文中的两次对话情景,分别从史铁生和母亲的角度体验感情,进一步体验了作者的怀念和悔恨之情。二是给出这样一个情境:孩子正在玩手机,母亲想让孩子陪自己外出散步,一个孩子欣然同意,开开心心和母亲一起出去散步。而另一个孩子不愿意陪母亲散步,和母亲不欢而散。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从正反两面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醒悟自己平时和母亲及家人应该如何相处。另外,我经过选取多篇课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初步设想:感情基调比较明显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纪念白求恩》、《天净沙 秋思》等课文采取“明示结论”的传播方式,即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题或预习课文明确本篇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课文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和把握。而一些感情基调不太明显的课文,如《散步》、《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猫》等课文就需要采取“寓观点于教材之中”,的传播方式,即在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探究学习来明确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发挥受教育者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情感体验
“意见领袖”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4]在受教育过程中,意见领袖将他们将自己所体验到的信息传递给周围的人,当然受教育者的认知并非都来源于意见领袖,但意见领袖会影响受众的原有认知。其次,意见领袖作为受教育者的同质群体,相比教育者,他们更被受教育者所信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姚倒武,许虎.共通的意义空间:有效阅读教学对話的桥梁[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35-137.
[4]赖洁莲,陈瑞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流就医政策实施情况研究——基于广州市番禺区分流就医政策调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6).
[5]王晓丽,基于传播学理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