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封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筑形制和价值分析

2018-09-22李建新

重庆建筑 2018年9期
关键词:纪念塔灰缝塔身

李建新

(开封市文物执法大队,河南开封 475001)

0 引言

开封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禹王台区中山路南段道路中间,开封火车站西北方向约350m处。纪念塔为砖石实心塔,平面呈正六边形,高约24.5m,由塔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身的东南和西北方向均雕刻有花瓣装饰,是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

图1 开封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作者自摄)

1 纪念塔的历史沿革和建造背景

1.1 纪念塔的历史沿革

1927年6月1日,冯玉祥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所部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会师郑州、开封,结束了奉军在河南的统治。6月13日,冯玉祥就任河南省主席,第二次主豫。在冯玉祥第二次主豫期间,为改变开封古城面貌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南关车站空地一处,建设开封市公园及市公园运动场,占地面积40余亩。同时,为向全市、全省人民宣传知识,还将公园中部辟为“世界园”,并在“世界园”中央修建革命纪念塔,高七丈余。后因中山路路面拓宽,公园消失,而纪念塔独存[2]20。

冯玉祥修建阵亡将士纪念塔初为纪念好友成慎,后其部属建议为一人建塔不如为阵亡将士建塔更有意义,且成慎之子亦极力赞成,故于1928年建成阵亡将士纪念塔[2]41-42。1992年开封市人民政府以“阵亡将士纪念塔”之名公布其为第二批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山东兰陵集团与开封市盐业公司捐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保护,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之名公布其为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

1.2 纪念塔设计修建的建筑历史背景

开封作为近代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与外界交流联系的密切,中西方建筑文化逐渐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根据开封现存近代建筑时空分布及其与开封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的关系,开封近代建筑的发展可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实践期、萧条期四个阶段[4]。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冯玉祥于1927年倡议开始修建,1928年建设完工,根据目前掌握资料,其设计修建者不详,但其基本上处于开封近代建筑的发展期。在该阶段,随着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的开通运行,开封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对外交流逐渐繁盛,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碰撞、渗透,初步融合,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开始运用到新建建筑,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逐步增多。这一时期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较大,中西合璧式或中西混合式建筑开始大量兴建,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新的建筑形式。

2 纪念塔建筑形制、结构特征和传统工艺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为砖石结构实心塔,高约24.5m,由塔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座为圆形,用青石砌成,塔基座下为后修的南北长15m,东西宽7m椭圆形地台。

(1)塔基座。塔基座为直径3.04m、高1.22m的圆形石砌台座,采用青石砌筑,青石规格有550×250×90和350×250×90(单位mm,下同)两种,灰缝为混凝土砂浆,水平和垂直灰缝均约为70mm。

(2)塔身。塔身分为三层,层与层之间以腰檐分割。一层平面为正十二边形,直径2.4m,高1.7m,每面均贴有石板,规格1880×780×110,采用混凝土砂浆交接;二层平面为正六边形,直径1.9m,高2m,每面均贴有石板,规格为1430×450×70,采用混凝土砂浆交接;三层平面为正六边形,直径约2.35m,高13.2m,下宽上窄,收分明显,采用规格为270×120×60的青砖,水平灰缝约为10mm,垂直灰缝约为10mm。一层和二层塔身每面嵌入的青石石板表面均刻有文字,但有明显改刻痕迹,原碑文被凿去,以新刻文字取而代之,经仔细辨认,一层文字为“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内外交流,公私兼顾,城乡互助”;二层文字为“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拥护共产党,反对侵略战争,拥护中苏合作,保卫世界和平,巩固国防,爱护公共财务,肃清敌特,反对封建主义,拥护共同纲领”。三层每面也有碑文,但因人为和自然破坏无法辨认。

腰檐为叠涩式。一层腰檐为石砌,平面为正十二边形,平座边长740mm,高40mm;二层腰檐平面为正六边形,被束腰分为上下两段,束腰边长为1025mm,下段叠涩为石砌,上段叠涩为砖砌,砖的规格为270×120×60,水平灰缝约为20mm,垂直灰缝约为10mm;三层腰檐以砖砌,平面为正六边形,砖的规格为270×120×60,水平灰缝约为10mm,垂直灰缝约为10mm。

(3)塔顶。塔顶为砖砌正六棱锥体,平面边长为1.06m,高1.95m,砖的规格为240×115×53,水平灰缝约为10mm,垂直灰缝约为10mm[5]。

图3 大样图(作者自绘)

3 纪念塔的文物价值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作为近代纪念碑,是在我国传统经幢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建筑文化修建而成。其在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工艺等方面均体现了开封近代建筑的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3.1 历史研究价值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作为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冯玉祥第二次主豫期间为改变开封城市面貌,赋予城市新内容的努力,其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再现了城市发展的生命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凝固的,但它有着活的灵魂,书写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讲述着战争时期的风云人物,寄托着民众对历史的缅怀情感,铭记着民国时期鲜活的历史,以及广大人民为了和平幸福而进行的抗争,是开封市重要的历史标志,对研究民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且历史价值是纪念塔的核心价值。

3.2 建筑科学价值

中国近代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而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的修建年代正处于开封近代建筑的发展期,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或中西混合式建筑产生的重要时期。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整体造型与中国传统经幢相似,是在经幢建造技术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特点,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修建而成,其塔体由下至上,逐渐收缩,顶部成为锥体,且以腰檐的形式将纪念塔塔体分为三层。同时,二层腰檐采用经幢常用的须弥座的造型,局部还采用莲花中轴对称的装饰。所以纪念塔是在传统经幢的基础上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色,具有典型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特征。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平面规整、比例匀称。纪念塔以混凝土桩基钉地下,塔身与桩基的联系方式采用钢筋水泥底脚为基础,而基础与桩之间用混凝土垫层,故纪念塔在使用传统建筑材料的同时,也采用了钢筋、水泥等新型材料,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发展的水平,且伴随着新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技术和结构均有较大改变,对研究该时期建筑的结构、造型、材料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3.3 艺术价值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塔身由腰檐分为三层,外形轮廓高大刚直挺拔,俊美硬朗。纪念塔的各层平面与立面尺寸自下而上大体呈均匀递减的趋势,使塔体呈现和谐平稳的收分,在艺术方面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纪念塔采用象征手法,外形颇似一个硕大的宝剑直刺云天,二层塔身犹如剑的手柄,三层塔身愈向其端愈细,剑把植入塔基座,剑锋直插青天,耸入云霄,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呼应了纪念人物和历史事件,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使得该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纪念塔一层和三层腰檐均为叠涩式,体现了我国传统塔的要素特征,而二层腰檐处理成须弥座造型,塔身周围雕刻花纹作为装饰,表现出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固有式风格”。而该塔作为纪念类建筑,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特色,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文化的交融和中西建筑手法的巧妙结合,承载着较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3.4 社会教育价值

冯玉祥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军,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跟随他的将士,为打倒军阀,维护民国而战斗牺牲,理应受到后人的怀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开封市为数不多的纪念类建筑,是开封人民宝贵的财富,记载着时人追求进步的踪迹,凝聚着中国人追求和平美好的理想,是中国革命的活化石,是进行革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开封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形体规则有律,平面对称,塔身由上至下自然放开,整体轮廓曲线自然缓和,不仅从建筑艺术上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从结构性能上更是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纪念意义,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猜你喜欢

纪念塔灰缝塔身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浅析自保温砌块水平灰缝热桥处理施工措施
透视:雪糕叠叠乐
南明区老干部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团走进纪念塔小学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活动
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建筑冻害与机理研究★
图片新闻
灰缝釉配方及施釉工艺的研究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浅谈砌体建筑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