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与重构
——谈重庆渝中区若瑟堂片区的整治升级

2018-09-22张百为

重庆建筑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体量教堂

张百为

(重庆市设计院,重庆 400015)

在重庆母城渝中半岛的语境中,历史具有相当的强势与厚重感。历史遗迹与传统氛围,以及独有的山地地形形成的空间形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城市自身也将历史切割成择善取之的段落。历史在这里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的记录,而成为等同于“传统”的超时间叙事[1]。具体而言,作为城市传统的重庆历史,尽管是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巴渝文化遗迹也十分丰富,但作为城市影像的重庆历史,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却是重庆的“盛世”——陪都文化。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无序高强度开发,这种历史感、文化感和独有的传统空间形态正在急速淡化甚至消失。扭转这种势态已成当务之急。重庆渝中区若瑟堂片区的整治升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图1 重庆渝中区解放碑若瑟堂片区现状图

天主教重庆教区主教堂若瑟堂(图1),是重庆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位于渝中区民生路,占地面积1700m2,1917年由法国人孟冬主持修建十字架钟楼一座。钟楼高36 m,内置吊钟三口,大时钟一座。抗战时期,教堂被日机炸毁,钟楼无大损伤,1946年8月修复。相距100m左右,是另一座文物建筑新华日报旧址。

通过对若瑟堂片区的反复调研,对建筑所处片区的理解也从建筑环境延伸为带有人文内涵的都市环境,即从场地(location)到场域(field domain)再到场所(place)的转变,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它呈现出一种新与旧交织的日常空间,一种具有转移、转译和演绎的特征,这种转移性的场所潜藏着重构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为历史街区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思路:将“场所”作为理解当代旧城区发展的关键性概念工具,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对多维度的“转移”进行追踪和分析,进而寻找运用设计对“场所”进行干预和重构的可能性。

若瑟堂片区的现状令人揪心。两栋平庸的老旧多层住宅楼将教堂挡在后面,站在民生路上,只能从两栋楼的间隙看到教堂的一角。周边也都处于较高强度的开发。该片区环境改造升级的要求是把若瑟堂完全展现出来,前面的两栋多层住宅楼需拆掉,整合提升片区的空间品质并发挥若瑟堂及旁边新华日报旧址的文化符号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又一个名片。但同时还要保证其经济回报,这是项目的一大难点。

对现状的分析归结为如下几点:(1)城市空间结构单一,没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和节点空间;(2)线性的街道空间中,区域的方向感和认同感差;(3)现存的一些重要的人文遗迹及教堂被遮挡;(4)周边的高密度建筑对区域的环境压力;(5)区域位于城市主干道,交通压力大。

为了保证旧建筑拆迁后的经济回报,新建筑的体量不会太小,这给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该片区处于渝中区核心商圈,为了最大程度减小建筑体量,单方价值最大的纯商业建筑成了我们的选择。

设计中面对的难点便是,如何延续历史的小尺度、窄空间,并彰显商业建筑的活力与影响力度,与若瑟堂及新华日报旧址和谐相处,成功地嵌入并发挥其整体化的链接效应。这种尺度的变化与选择,也可以看作是对民国历史的真实想象乃至投射的应对(图2)。

图2 改造后若瑟堂片区体量模型

任何限制条件都是一种设计前途的开始,一种应对机会的开始。

所幸的是,若瑟堂片区是重庆典型的山地地形,南北侧高差竟然达到35m,西侧也有约30m的高差。对地形的系统分析为建筑师打开了思路,在多方案的对比后,采取的策略是将约3.5万m2的巨大商业体量大部分设为半地下建筑,地面建筑又通过巧妙地化整为零、叠级而上的手法创造出与教堂及旁边的新华日报旧址相匹配的建筑体量及形态。这种处理还因东侧斜道创造出多首层的室内外平面关系,商业建筑的价值化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尽管我们设计的建筑体量距甲方要求的4.5万m2有约1万m2的差距,但因为建筑全部为商业性质,其经济价值数倍于住宅楼宇,也高于办公建筑,经过经济测算,反而高于其他的高层方案选项。而片区处于解放碑商圈范围,斜对面为新建的大体量的重宾保利大楼及万豪酒店,商业前景值得期待。

在建筑风格的塑造中,尽管历史街区常常采用的是仿古建筑形式,具体而言,重庆主要表现为巴渝传统的穿斗民居形式以及中西结合的民国时期风格。以上两种风格均以历史为线索,主要为城市风貌寻根,且依据一定的历史故事、遗址、场所为依托。我们从感受文物、保护建筑、亲近历史为出发点和主要概念,以求得建筑风格与传统场所的契合与共生,这种考量更多地体现在空间、尺度、色彩、意象和气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观的模仿与复制。甚至是有意识地拉开两者之间的距离。

新建筑以明晰的集合性暗示了强烈的差异与现代品质,这种差异强化了观者对距离感的期待。建筑通过“九宫格”式划分将露出地面部分化解成传统民居街巷组群的聚合体,且依据山城印象逐级升高,这种对体量的有意识小型化处理,以及依据不规则地形作的自由裁剪,为建筑平添一份洒脱与现代感(图3)。如果说采用灰砖等传统材料等手法,是对传统语境和场合的顺应,那么几何学的设计则可以看作现代性的有意识介入。在建筑学领域,基于几何学的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而言既是必要的补充,也是未完成的课题。

图3 改造后若瑟堂片区效果图(1)

新建筑虽然不乏时尚元素,但并无优越感的炫耀,在环境处理与文脉方面颇为谦恭。它与若瑟堂和新华日报旧址间形成了一种相互的照应,这种双向的维度超越了单方面的价值输入。为了加强空间的整体性与围合感,在前广场西侧尽端设置了同样造型元素的异形小体块商业建筑,同时,在教堂后面的附属建筑亦采用相似的造型元素,彼此遥相呼应,与半下沉的前广场及教堂与商业建筑间的内庭形成较完整的空间围合感。教堂高高的尖顶成为整个空间场域的视觉控制中心(图4)。

图4 改造后方案总图

图5 改造后若瑟堂片区效果图(2)

所有的新建筑及硬质景观材料均采用灰色系的仿古外墙砖、石材及玻璃,坡屋顶亦采用深灰色铝板瓦。灰色是重庆传统建筑的主基调,也是对若瑟堂及新华日报旧址的妥善回应。借由新建筑及环境的整体打造,完成了对历史的尊重,对文脉的探寻,以及对环境关系的委婉处理,对整体性与距离感的高度自觉和均衡把握(图5)。

建筑师试图将惯常的购物中心的商业性,分解为一个与老城肌理同构的立体游历及生活体验,让城市的日常性与历史的城市生活场景产生强烈的时空拼贴,强烈的差异和冲突让人着迷、沉思,又可以让观者感悟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2]。新建筑静静地藏身于老城的市井中,悄然地融入改变着周边的生活。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体量教堂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明年目标1.5个亿?!这家体量过亿的动保企业正在谋划什么?
《教堂之夜》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