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解剖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观察
2018-09-22丁晓磊
丁晓磊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吉林 吉林 132000
跟骨骨折是高能量损伤引发,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中,因为跟骨骨折解剖关系比较复杂、关节面塌陷,在治疗后易出现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因此选取合理手术方式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1]。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方式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49.52±3.64)岁;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1~10 d,平均(3.24±1.03)d;观察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1~69岁,平均(49.59±3.56)岁;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1~9 d,平均(3.18±1.05)d;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入院后展开全身检查,对基础疾病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对照组行克氏针治疗,观察组行微创解剖钢板治疗:取仰卧位,绑止血带对患肢止血,常规消毒并铺巾,在距骨、骰骨置入斯氏针,以双针撬拨恢复后关节面塌陷旋转部分,将跟骨宽度、高度、关节面、Bohler角复原。于跟骨外侧作长为4 cm左右的纵向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对跟骨外侧面骨膜剥离,构建和跟骨外侧壁紧贴的皮下隧道,将跟骨解剖钢板插入,以C臂X线透视作用对置入位置观察,待位置合适后钻孔,将加压螺栓3~4枚拧入,加压固定。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全足负重时间。(2)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3)在治疗前、治疗后,利用踝-足评分系统(AOFAS)评价患者足部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全足负重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9例(21.43%)出现并发症,跟痛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皮缘坏死2例,腓骨撞击综合征2例;观察组2例(4.55%)出现并发症,跟痛与皮缘坏死各1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19)。
2.3 足部功能评分
两组AOFAS评分:治疗前对照组(47.15±3.68)分、观察组(47.21±3.49)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8,P=0.469);治疗后对照组(81.54±3.69)分、观察组(93.25±3.88)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4.328,P=0.000)。
3 讨论
跟骨骨折多是由于暴力冲击造成跟骨、距骨间关节面受损所致,主要有跟骨塌陷、宽度变窄、高度压缩、关节面关系遭受破坏等表现[2]。对此类患者,总治疗原则是促使跟骨相关关节面解剖关系、跟骨高度与宽度恢复,实现跟骨良好塑形,对关节活动度、灵动性予以保障[3]。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 ( ±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 ( ±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全足负重时间(周)对照组(n=42) 43.52±4.12 26.74±3.58 13.71±2.05观察组(n=44) 57.59±4.36 27.19±3.62 8.64±1.38 t值 15.366 0.579 13.510 P值 0.000 0.282 0.000
克氏针为跟骨骨折传统治疗方法,近年来,解剖钢板有逐渐取代克氏针治疗之势。解剖钢板应用的是传统外侧扩展式“L”形切口,这种切口可将距下关节面良好显露,对关节面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极为有利,且可避免造成腓肠神经、腓骨肌腱的损伤或刺激[4-6]。在实际应用中,我院为观察组患者实施解剖钢板治疗时,做跟骨外侧小切口,术中不用剥离足侧软组织,不会对足部外侧壁供血动脉造成损伤,可显著降低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观察组借助加压螺栓实施固定,可增强钢板固定程度,使得钢板松动、手术感染等风险大幅下降。因操作相对复杂,故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然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这两种术式造成的机体创伤相差无几[7-9]。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恢复情况更理想。
综上所述,为跟骨骨折实施微创解剖钢板治疗,能有效缩短全足负重时间,减少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