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困:煤城老企重现生机
2018-09-22臧贻敏
文/臧贻敏
有这样一个企业,它的改革发展,牵动着一个有33万员工大集团企业的心弦,影响着一座拥有近60万人口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进程,引发的是近百万人的关切关注。它就是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
煤炭“十年黄金期”落幕后,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行,乌海能源公司一度陷入困境,发展举步维艰。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乌海能源公司高举改革发展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实施“五步走”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效:改革进程平稳有效,机构、人员实现精简优化,作风明显转变,负债率大幅下降,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这个命运多舛、负重前行的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发展重现曙光。
见证历史——曾经的艰辛与辉煌
在我国煤炭开采史上有三个不能不提的单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海勃湾矿务局、乌达矿务局和包头矿务局,人称内蒙古“西三局”。
内蒙古“西三局”,凝结着老一辈煤矿人一段热血沸腾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在建设祖国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煤矿工作者,凭着一腔热血扎根西部戈壁,在荒漠上建起了一座工业城市——乌海市,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乌海市素有“乌金之海”之称,煤炭探明储量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探明焦煤储量的60%。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和国家为了支持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了包钢、一机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乌海作为包钢配套的焦煤基地也纳入了国家的开发计划。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让乌海这片亘古荒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掀开了建设发展的新纪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内蒙古“西三局”由于产品单一、生产能力低,外运受限,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逐渐陷入了发展困境。最困难时,曾连续十一个月拖欠职工工资,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都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1998年,国家将内蒙古“西三局”等企业划归原神华集团管理。融入迅猛发展大集团的三个企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经过不懈努力,渡过了那个让人锥心垂泪的难关。经过十年的发展,更名为海勃湾矿业公司、乌达矿业公司的海勃湾矿务局、乌达矿务局,与原神华在乌海的蒙西煤焦化公司和乌海煤焦化公司,共同成为乌海市的利税大户,缴纳的各项税费占乌海市财政收入的30%以上。
2008年10月,原神华集团将乌达矿业公司、海勃湾矿业公司与乌海煤焦化公司、蒙西煤焦化公司四家企业重组整合,成立了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时候的乌海能源公司,成为内蒙古乌海市名副其实的“旗舰”企业,风雨兼程,几多辉煌。
2012年开始,全国煤炭市场骤然变局,遭遇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寒潮”袭击,市场持续低迷。像乌海能源公司这种底子薄、负担沉重的煤炭老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加之面临资源枯竭、生产矿井和选煤厂生产年限较长等问题,乌海能源公司再度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潭”。
突破困境——吹响改革攻坚号角
乌海能源公司的困境,既关乎着2万多名员工的生计和命运,也牵动着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和原神华集团党组的心。
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原神华集团党组就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脱亏解困提出指导意见,提出不能让历史重演,必须通过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化“危”为“机”,用改革方法来解决目前困难,解决好企业发展的问题。
2016年11月,原神华集团委派中国神华副总裁张子飞兼任神华乌海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并制定“五步走”战略,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做好职工内部退养安置工作;剥离焦化板块,实现专业化管理,促进煤矿精干高效;科学定位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实施公开竞聘上岗,优化队伍结构;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切实保障和维护职工利益。
乌海能源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改革,借助“五步走”战略实现了“软着陆”。乌海能源公司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公司上下风清气正、活力迸发、求真务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好像春风刮走了雾气阴霾,改革恰似秋雨洗涤了浮土尘埃,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挽救了乌海能源公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没有掉队,并且积蓄起了朝着‘两个一百年’新长征路上奔跑的强劲动能。”从改革中走来的乌海能源公司员工们这样描述改革新气象。
作风转变——“软实力”生成“硬功夫”
企业经过辉煌又再次走入低谷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情绪曾经在乌海能源公司的员工中滋生蔓延,“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不能为、不实为以及“庸、浮、推、拖、软、懒、散、漂、骄、贪、奢”现象等“五大类”11个方面的作风问题普遍存在,成为侵蚀公司肌体的主要‘病毒”’。
如何根治不良作风?怎么才能改变现状?
在中国神华副总裁、时任乌海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子飞的主导下,结合企业实际,推出了严管公司领导班子的8条措施,领导带头、以上率下。
其中,“领导经费一月一清,经领导班子会审批准后方能报销”这种“晒账本”的做法,不仅使领导人员的花销更加透明,而且还便于员工了解领导的公务活动及行踪情况。“8条措施”还规定领导到基层单位调研检查工作,一律从俭;公司领导不得向基层单位打招呼、说情办私事,架起“高压线”、通上“高压电”;在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时,凡是发现违反规定,一律从严处理。
严管公司领导班子的“8条措施”实施后,乌海能源公司主要领导带头,恪守公私分明、下矿检查工作不带新闻记者、不带陪同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公司树起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如今,对公司领导活动进行公开、公示在乌海能源公司已经成为每周早调会上的一项例行议程,同时,以实施严管领导班子“8条措施”为契机,乌海能源公司还在各个层级全面开展作风建设。公司机关党委针对梳理出的“五大类”11个方面的作风问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转作风、敢担当、有作为、促发展”纪律作风专题教育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那种“等一等、看一看,打官腔、慢半拍,喊得凶、抓得松”的宽松软涣散作风得到根本扭转,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严紧硬优良作风蔚然成风。现任乌海能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杨吉平深有感触地说:“乌海能源公司‘五步走’改革能取得巨大成功,作风建设立了头功,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人力配置——精干高效“瘦身健体”
乌海能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一方面存在着井下一线用工短缺,有事没人干;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地面辅助冗员爆仓,有人没事干。当时很多人将这戏称为:处级干部一操场,科级干部一广场。人事问题是“五步走”改革的核心与焦点。为了达到人力与事务相匹配的精干高效,乌海能源公司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瘦身健体”。
根据调查研究情况,乌海能源公司采取提前退养一批、竞聘上岗一批、分流转岗一批的“三个一批”的改革办法,成功化解了人员包袱。通过内退政策,退出员工8130人;随焦化板块业务划转4572人;竞聘上岗6815人;其余落聘的839多人进入再就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提升或自主创业。
人力资源重新配置深深地影响着每一名员工,如何才能做好这件事,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尤其是关乎员工根本利益的问题呢?
员工利益无小事,员工去留是大事。乌海能源公司为了切实做到人员配置的公开、公正、公平,引入人才中介机构——中智公司全程参与。不论是前期的人力资源评估,还是中期的人力资源配置,亦或是后期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进行了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针对员工关心的安置及竞聘上岗等人事改革话题,乌海能源公司举行了多场政策解答会,先后召开3次职工代表大会,征求职工对人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沟通、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了一套各方普遍满意,群众高度认可、含金量高的人事改革方案。“得益于改革方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涉及约2.2万人的人事改革一帆风顺、波澜不惊。”乌海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王金海感慨地说。
竞聘上岗是人事改革的重头戏。乌海能源公司变关门相马为开门赛马,公司竞聘上岗比照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招考的模式,严格按照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程序进行,在“三公”制度的保障下,上岗者心悦诚服,落聘者甘拜下风。除了公司任命的36位正处长外,102名副处级以下的干部员工10974人参与了竞聘上岗,最终有6779多人胜出。
乌海能源公司本着“为了员工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员工”的利益出发,在国家去产能等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借助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使得去留员工皆大欢喜。大批提前退养人员按照上年度同职级在岗人员80%的收入取酬,少量失业待岗人员享受乌海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救助,在岗人员薪资水平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减员增效是人事改革的最大亮点。经过改革,全公司共撤销、合并8个单位,共计压缩机构17个,减少27%;定员人数由16461人减少为8319人,减少49.5%。以公司财务部为例,由154人减为66人,减幅2/3左右。公司财务部经理刘建才说,“为了适应精干高效的工作要求,财务部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优化流程,集中处理,重心下沉,延伸服务。资产产权业务原来有8人公干,现在变为2人理财。财务部设有本部和5个核算中心,本部12人,其余5个中心均设立在厂矿区域。核算中心扎根基层,让基层单位少跑路,让财务人员多服务。财务部推行授权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以往需要公司主要领导审批的工资、税款等例行事项,现在通过授权财务部总经理就可审批。财务部内部也通过授权管理,简化审批流程,想方设法提高办事效率”。
资产优化——提质增效轻装上阵
大而不强、杂而不专、债务缠身、亏损不止是乌海能源公司曾经的生产经营形势面临的真实写照。
强支柱、去枝蔓、主煤业,按照做强做优做大煤炭主业的发展思路,乌海能源公司取得政府支持,获取深部煤炭资源,得到发展后劲。经过多方努力,获得2.8亿吨煤炭资源增量配置。乌海能源公司部分半停产煤矿陆续恢复正常生产,在建煤矿工程得到快速推进,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可以做到不亏损,产业发展升级改造后达到2000万吨以上,将彻底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乌海能源公司的煤焦化板块原是公司的亏损大户,剥离煤焦化不仅减少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而且还带走了4572人的员工队伍,消肿效果十分明显。目前,由原乌海能源公司焦化板块和原神华巴彦淖尔公司整合而成的内蒙古煤焦化公司的西来峰循环经济产业链流程全部打通,也已经开始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依靠原神华集团的强大支持,乌海能源公司将绝大部分债务转为了资本金,使企业的负债率由2016年底的161%下降到了40.7%,“去杠杆”顺利实现,困扰企业多年的债务病得到根治。同时公司还利用乌海市国资委清产核资的机遇减值71亿元,为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乌海能源公司在千方百计优化资产结构的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早在2008年四公司整合时,乌海能源公司预交了大笔税款,经过沟通协调,内蒙古自治区国税局认定退还公司企业所得税款7.3亿元。乌海能源公司利用退税补交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2.32亿元,以及棚户区改造1.57亿元、社保基金0.79亿元的历史欠账,同时,补交历年查补企业所得税款1.44亿元,为企业的正常生产拓展了空间。
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家能源集团绝不会让一个所属企业掉队,不会让一个员工掉队……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乌海能源公司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