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外延空间
2018-09-22张正忠
张正忠
绘画艺术从混沌到分科,是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有利于各自向其深度进军。山水画的分目也是先有存在,然后有发现、阐述的过程。同样,田园山水画也是由众多选材构成的。将田园山水画的外延以及历代演变的情况阐析出来,就会使人们了解田园山水画的动态全貌,这对田园山水画的发展乃至山水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研究中国画外延的意义
人类的童年,一片天真烂漫,朦胧混沌。“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太史经》)“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曹植《迁都赋》)绘画艺术产生于距今3.5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开始也是混沌一片,简单幼稚,内容和样式都不丰富。绘画初生时,受“鸟兽之迹”的启示,在沙土地上用手指或树枝划出来的图像,这不可能流传下来。但是它的经验和趣味,通过一代代人的手口相传而延续发展。现存大量的岩画作品,如果没有前时代大量实践积累的话是不可能产生的。在岩画中,主要有人(神)、飞鸟、走兽题材,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所关心的事物。毕竟人类直立行走了一千四百多万年才达到了这样的智能和绘画水平。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十九》 中国画
人类在绘画实践中缓慢地攀登、拓展。到晋代时,绘画丰富到足以分科的程度。六朝时以宗炳、王微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也应运而生,以后便有人来进一步记载、研究、阐发绘画的发展状况,山水画也独立为画科了。绘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绘画史论,而在史论的导引下,绘画衍生、发展得更快了。到了唐宋,中国绘画已发育成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此后的艺术质量,便不再以年代为推移了,艺术的题材、样式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之中。
清·樊圻 《柳村渔乐图》 中国画
田园山水画孕育于隋唐,初见于五代,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拓展、深化,直至千年后的20世纪末才有人发现、认识、研究它。从野到文、从粗到精、从混沌到清晰、从简单到繁茂、从少量到众多,这就是历史长河中绘画自然衍生的发展规律。事实上对于分类,既不是谁想分就能分,也不是你不想分它就不存在,而是已经客观存在了,人类因此就要去认识它;不加以认识就是茫无所知,混沌一片。时至今日,深入研究、阐发绘画的广度、现象、本质和特点之积极意义已经毋庸置疑了。阐发画史、画理之堂奥,推进绘画的衍生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干预,无疑是有益而必要的。
中国画分科在历代有多种分法,很多文人学者试图给绘画一个科学的分类法。到了潘天寿的手里,他在大学校里设置了山水、花鸟、人物科目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繁荣,把中国画从衰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画科之间,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史、内涵、外延和独特技法、艺术处理法则,分科则有利于各自向其深度进军。
我们分析田园山水画范畴内的外延状况,是为了了解田园山水画的内容基本构成,从而启发创作思路。也有人认为:我们的绘画只要有艺术性就行了,不必关心题材。我觉得诗言志、画为心声,常常要借景抒情。如果你不需要借助乡村景物就能表达你的情感,你可以不去画乡村;如果你用了乡村景物去抒情写美,那就是跨进了乡村题材的领域。题材与你实现抒情、写美之目的息息相关,各种题材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局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审美倾向,焉能不研究题材特点?
二、山水画外延的认知
我于20世纪末提出山水画有四个分支,即峰岭、田园、海景、城市,这个论点20年来获得了学界的基本认可。那么,田园山水画的选材构成是怎样的?亦即它有些什么外延?我们只有花力气往深处探索,才能基本弄清楚我们的认识局限,弄清楚历史上各个时代外延的演变、衍生脉络,以摆脱人们对田园山水画认识的朦胧状态,尽管这种界定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宋·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中国画
田园山水画的范畴可以这样来概括:“凡是以村野之景为主的山水画,称之为田园山水画。”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中国画、山水画科,包涵着山水画的精神和特质;其次,它是描绘风景为主的;再有它是野外的、乡村为主的。这个“为主”,既说明它是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大部分面积,又暗示它不是唯一的。它也包含其他题材的元素,如山峦、石块、江水、坡岸、人物、动物、建筑、道具、鸟类、花木等,只是它们是从属的、退居陪衬或点景地位,不是主体表现的对象。即使创作的主旨就是这些东西,但在画面上占比小,给人的总体印象还是表现田园之美、村野之景的,仍属于田园山水画的范畴。
自古代田园山水画初起之时一直到20世纪末田园山水概念形成之际,画家虽画了村野之景,但认识上处于自在状态,还未进入自觉状态。范畴内会产生不纯粹、不典型、不算核心类型的作品,而存在着较为边缘的、田园味不那么浓的作品群,这很正常。不仅过去有,今后也会有,因为作者想要去表达的是他认为需要着重表现的东西,并非专门去成全田园山水画。当然,当代已经产生了一些有意识的、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就有更多、更浓的田园美意蕴。
三、田园山水画外延空间
我将“田园山水画”画目,按其选材剖析、归纳成若干小类。下面谈谈各外延的侧重。
(一)乡村之景
同是风景,这类画风景的成分更多些,而人物活动更少些。具体还有这些选材的小类构成:
元·倪瓒 《松林亭子》 中国画
1.乡村小景。首先是乡村为主的,其次是取景范围较小,或许只是一角之景。宋代就有“小景”这一叫法。
2.乡村全景。主要是长卷、立轴中描绘的以村景为主体,取景场面较为宏大广阔,内容也很丰富。
3.自然美景。在以水流、树景、田野等自然风光为主的画面中,很少有建筑或乡村生活、人物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情节和特定倾向,是纯粹的田园美。
4.四季村景。在乡村景色中,有着很明显的季节特征。
5.朝暮风雨。与特殊天气、朝暮有关的村野之景。
6.江边水景。画面中有较大面积的江水,有的还有波涛,近岸有乡村景物。
7.水村湿地。水面不是很大但较多,树木、水草、芦苇丛生,有村舍点缀其间。
8.竹树植物。以树木、竹丛等植物为主,配以坡岸等物,构成风景,田园味较淡。
9.实名景区。题目上标明何处何景,是由实景写生而来。
10.地方风情。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并标明某地方的景色,但专属性不强。
11.农事即景。当代出现一种以农业景观、庄稼的收、种、培等景象、道具为主体,但并未出现人物的画面。
12.荒漠草原。在沙漠与绿地交界区域和草原的景观。
13.乡村器物。乡村里的农具、生活用具构成画面主体。
(二)田园生活
特征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以生活中的某个情节为主旨,但人物较小,画面仍以乡村之景为主。这类作品生活气息较浓,能反映乡村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较含蓄,不像人物画那样强烈,它还是一幅山水画。有时带有风俗画的气息,是从风俗画衍化而来的。
1.农耕劳作。有点景人物在进行农业劳动时的情景,田园美气息特别浓。
2.书斋宅园。村景中房子较多,有贫富不一的住宅、庄园、草堂、书斋、亭馆等。
3.时节喜庆。乡村之景中点景人物有过新年或其他节气、喜庆的活动。
4.清赏休娱。点景人物画读书人的情趣,对月吟诗、扁舟载酒、听雨小睡、临风赏荷等。当代描写农民等各种人物的休闲娱乐生活。
5.人情交友。画家文人喜欢交友往来,携琴访友、草堂客话。到当代发展为对亲情、友谊、爱情的描绘。
6.隐逸之士。到乡间去做隐逸之士,在古代文人中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视之为高雅。以点景人物来表现。
7.旅游出行。点景人物骑着马、乘着舟,或骑驴携仆出行。
8.田园肖像。古人喜欢把自己的肖像画在田园山水画中。
9.乡情纪实。画家关心现实生活,画中记载乡村中发生的事件。
10.村居即景。在乡村中,民居较多,人物活动有情节而不是特定的、单一的,展示此时此刻景中人居的综合情景。
11.丰收喜悦。现当代画家站在农民的视角,表现田园茂盛、丰收场景,是一种“农家乐”。
(三)诗文画意
主要是诗意画,根据诗文句子创作的田园山水画。
(四)渔家生活
与渔民或捕鱼相关的点景人物、道具、舟楫、渔村等比较突出,其中也有表现渔家苦乐的。
(五)景中翎毛
这是从花鸟画中演变过来的种类。鸟类画得比较具体,但整幅又是以景为主的古代谓之“汀渚水鸟”。
(六)畜牧家禽
村野之景中有明显的耕牛等禽畜为点景,仍以村景为主,不足以构成动物画者。
(七)农村新貌
在现代,轰轰烈烈的农村建设,景多人小,“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抒情味道则较淡。
1.改天换地。在现代“战天斗地”,以景为主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
2.农村新事。在现代,扫盲、开会、灭螺钉、办食堂等进入山水画中。
3.现代农业。田园山水画中突出电气、机械等景观以及当代的田园城市、新农村景象。
(八)古意村景
当代有一种拟古风式的田园山水画。
(九)生态之美
在当代,表现生态之美的画成为一种新兴的类别,它上升为田园山水画的重大主旨之一。画中的人居处在天地、水树、庄稼丰茂的自然环境中,突出了生态之美的魅力以及现代人的生活理想。
(十)故乡情结
当代大批人走出故乡去城市,久之思乡之情愈浓。崇洋的时尚冷却之后,更加强烈地热爱祖国,具有珍惜故土的情怀,在田园山水画中有明显表现。
元·赵孟頫 《鹊华秋色》 中国画
以上所述的田园山水画外延10个大类、27个小类,构成一千多年田园山水画史的主要细节。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田园山水画“画目”的内容是多么丰富、充实,阵容和空间是多么庞大。它植根于大自然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得以绵延不断。它在各个不同时代中不断衍生发展,是一个真切存在着的画目。
四、各种外延之间的交叉性
绘画艺术中任何分类都不是绝对的,绘画作品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总是有一定的交叉现象,所以我们对外延的分析只是相对的,对分类的范围,择其主要的倾向、侧重而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分割得很绝对。应该说绝大多数作品的选材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也有一部分带有交叉性,如:
宋代马和之的《豳风·九罭》图,它是属于“诗文画意”一类的,因为马和之是根据《诗经》的内容在作画。但从景物来说,此图又是“江边水景”,因“诗文画意”的属性很明确,故列入该项。
宋人《花坞醉归》图,也可以列入“乡村小景”里。但此图中有几组人物,有情节,生活场景相对复杂一些,宜列入“田园生活·村居即景”中。
近代萧谦中的《荷香时与好风来》,画的中部主体有亭子,亭中有两人在赏荷,当属“清赏休娱”。但它描写的又是夏末秋初季节,比较而言,季节性不是主要的。
现代陈子庄的《嘉陵百渡滩》,初看题目是幅“实名景点”,但画中形象没有特定的地方特征。说“乡村即景”,点景的小舟已近符号化,没有说得上情节的人物,所以归入“水村湿地”较宜。
五、田园山水画外延的时代演变
(一)孕育萌芽时期:六朝、隋唐、五代(约公元420年—960年,共500年左右)
从六朝已开始有田园题材山水画,隋唐少量出现非典型田园山水画,到五代有传世作品可资明证,这段时间里品类很少。主要作品有托名为李思训的《耕渔图》是“乡村全景”;托名为王维的《长江积雪图》是“四季村景·雪景”;赵幹《江行初雪图》是“渔家生活”。这个时代的田园山水画选材类型很少,只能说是处于萌芽状态,很初步、简单,而且不够典型。
(二)奠定基础: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共319年)
宋代田园山水画有了大发展,古代的各种选材基本都有了。第一类“乡村之景”里9个小类都齐了;第二类“田园生活”里有了8个小类,其他4个古代拥有的大类也都有了。可以说,宋代奠定了田园山水画外延的基础。自此之后绘画质量的提高、种类的拓展就不再与时间推移成正比了。
(三)发展充实:元、明、清代(公元1280年—1911年,共632年)
这里包含三个朝代。元代实际年代较短,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所涉题材尚全,在“乡村生活”一类中较为薄弱,“农耕劳作”“乡情纪实”等都找不到典型的作品。明代田园山水画数量激增,各种题材都比较饱满、齐全,总体质量也有了提高。清代创作数量大大增多,田园山水画进入一个高潮。画家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乡村景物,隐逸的主旨发展到极致,但题材的门类并未越出前代。总体来说,元明清三代是一个继承、发展、充实的阶段。
(四) 继承维持:近代(1912年—1949年,共37年)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近代”的概念,是指民国时期,留存的作品总量较多,但田园山水画的数量却很少。山水画家居于书斋,不关心社会,不深入乡村生活,关注乡村之美较少。故题材门类不全。在艺术方面,继承多于发展,重弹老调者居多,故总体看不如前代。
(五) 转型探索:现代(1949年—1999年,共50年)
“现代”是指1949年之后到20世纪末这50年,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山水画的创作主旨有了极大的变化,更多地直面生活、直面乡村,农业和农民在画家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出现了前代所无的选材,而原有的门类也仍都保持着,只是“隐逸之士”“田园肖像”等类已淡出人们视线,艺术手法、创作技巧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较大的横向拓展与突破。
(六)淘汰与生长:当代(2000年—2014年)
当代田园山水画从理论时段上讲是指2000年至今这段时期。在这十多年中,田园山水画在创作数量上是空前的。发表作品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已搜集到历代作品图片的总量,可以看到当代田园山水画发展之盛况。
“田园山水画”概念是我1996年提出来的,对这个画目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人们更多地关注了“田园美”,此乃时代之必然。由于主旨的改变,画材的类型也有很大的变化,有淘汰、有生长。 “生态之美”“故乡情结”等大类以及“地方风情”“农事即景”“亲情友爱”等小类也产生了,留恋传统模式的画家仍在画“古意村景”,而“新的建设”“隐逸之士”“田园肖像”“清闲休娱”等类衰亡了。这就是时代的变化所造成的。
从艺术形式来看,也比历代有了很大发展。过去除了个人风格变化外,表现形式比较少。而当代则有写生风、小写意风、大写意风、工笔风、装饰风、水彩风、版画风、实验水墨风等多种表现形式,个人的面貌也拉开了距离。这是田园山水画产生一千多年来所始料未及的变化,也是中国画备受冲击以后出人意外的兴旺景象。它的确给山水画增添了新的生机,
钱松嵒 《今日江南分外娇》 中国画
王芳、王建江 《看场》 中国画
林曦明 《江南水乡》 中国画
张正忠 《绿野清气》 中国画
我研究了现当代民间绘画中的田园题材作品,发现农民画这一条线最热闹。主要是从1958年左右开始,至今还在不断创作。我曾经怀疑这种画是否属于山水画,后来觉得在艺术形式、媒材多样化的当代,可以认为它是装饰风的重彩画。以村野之景为主的,也可列入田园山水画范畴。它的画风及艺术思维与文人画家相去甚远,自成一路,故单列一章。至于画材的内容选择,则基本可与其他田园山水画相吻合,而乡村、农业的气息更为浓郁。
结论
从中国田园山水画外延及其演进中可以看出这个画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历经千年绵延不断,而当代发展尤快。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基本厘清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容,进而竟然发现它的空间非常广阔。王伯敏先生曾写道:“以田园题材写诗作画,天地广阔”。薛永年先生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开馆仪式上说:“山水画应该反映出适宜栖居的精神家园的理想,所以田园山水画应该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主流。虽然过去没有人专门去研究它、定义它,但它确实是一个主流。”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田园山水画这个学科,使它走出自在状态,向自觉、自由的阶段发展,由此,笔者对于这个中国画画目的繁荣充满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