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河北钢铁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8-09-22王大勇
王大勇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河北省是我国的钢铁大省,从2002年起连续26年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均居全国第一,2017年河北省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5.32%、22.99%、23.42%。河北省钢铁产业之所以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是地理环境优越,铁矿和煤炭等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沿海优势,交通方便;二是河北省钢铁工业形成了国有钢铁企业和民营钢铁企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河北民营钢铁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在2000年后抓住机遇实现了大幅度跨跃式发展。可以说,河北钢铁工业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和河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河北钢铁产业规模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从而为我国钢铁行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北钢铁工业作为我国钢铁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代钢铁人的拼搏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图1 河北省历年生产产量及名义同比、粗钢产量及名义同比
1978年河北省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222.52万吨、145.4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6.4%、4.58%(见图1)。改革开放之初,河北省钢铁工业是比较薄弱的,产量规模在全国并不占据任何优势。1994年,河北省生铁产量1 041万吨,首次突破1 000万吨,占全国比重上升至10.69%,这是河北省生铁产量首次占全国比重超过10%;1997年,河北省粗钢产量1 056万吨,首次突破1 000万吨,占全国比重上升至9.7%;1999年,河北省粗钢产量为1 304万吨,占全国比重为10.49%,这是河北省粗钢产量首次占全国比重超过10%。
2002—2013年,河北省生铁产量连续12年每年增产量超过500万吨,其中有7年每年的生铁增产量超过了1 000万吨,2007年生铁增产量达到了2 243万吨,是生铁产量增长规模最大的一年;2001—2013年,河北省粗钢增产量连续13年超过500万吨,其中有9年每年粗钢增产量超过了1 000万吨,2012年粗钢增产量达到了1 992万吨,是粗钢产量增长规模最大的一年。2014年后,河北省各年生铁、粗钢产量有增有减,进入了生产总量动态调整期。因此,2001—2013年,是河北省钢铁产业快速发展时期,是河北钢铁产业规模实现由小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1—2013年,伴随着产量规模的增长,河北省钢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快速上升。2001年河北省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2 177万吨、1 970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14%、12.99%;2004年河北省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5 284万吨、5 641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20.98%、20.68%,这是河北省生铁、粗钢产量首次占全国比重超过20%;2013年河北省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17 028万吨、18 849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上升至22.76%、22.93%。因此,回顾河北省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重点要总结研究好2001—2013年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二、河北省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四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钢铁工业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河北国有钢铁企业释放活力
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国营钢铁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政府扩大了国有钢铁企业自主经营权,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产品价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双轨”体制,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由拨款转变为银行贷款,初步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了企业利益主体地位,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2]。
这14年,河北钢铁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企业依靠自筹、银行贷款,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并配套和新建了一批钢铁项目,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技术经济指标、产品产量、品种结构和质量水平大幅提高。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唐钢、邯钢、宣钢4座1 260m3高炉的建成投产,开启了河北省炼铁装备大型化的先河,为全行业炼铁装备大型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炼钢、轧材及矿山、烧结、焦化、制氧等通过技术改造和新建,实现了初步配套,铁钢材生产能力得到提升。1992年全省连铸比达到40.78%,居全国先进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河北国有钢铁企业实现大发展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3]。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一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国家基本取消了钢铁产品的指令性计划,全面放开钢铁产品价格,终结了钢材价格“双轨制”,企业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销售和价格,[2]钢铁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独立承担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结构优化调整,提高综合竞争力。这一阶段,河北钢铁工业在生产经营、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实现大发展。
1994—2002年,唐钢、邯钢、邢机、承钢等企业股票先后上市,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996—2000年,河北钢铁行业在国有钢铁企业开展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员增效”工作,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省属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邢钢六大国有钢铁企业2000年比1995年实际减少了75 602人,减员幅度达到47%,钢产量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95年的36吨/人,增长到2000年的123.6吨/人,增长幅度为243.3%。
(三)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期(2001—2013年),河北钢铁工业规模实现跨跃式发展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河北和全国钢铁工业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进步。一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钢铁工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二是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政企彻底分开;三是企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四是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转变,向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物耗、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转变;五是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六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受市场需求拉动和利益驱动的双重影响,河北民营钢铁企业迅速崛起,河北省形成了国有、民营两种经济成分共同拉动河北省钢铁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钢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第一钢铁大省。2002年河北省生铁产量2 921万吨、粗钢产量2 660万吨、钢材产量2 510万吨,均居全国第1位,并保持至今。钢铁工业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河北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年来,河北省钢铁行业实现利税、利润、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
二是民营钢铁迅速崛起,成为河北钢铁工业的重要力量。2000年以前,河北民营钢铁企业装备水平低、规模小、产品单一;2001年民营钢铁企业铁、钢、材产量分别为426万吨、473万吨、319万吨,粗钢产量50万吨以上的仅有5家企业。2002年以来,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发展迅猛。2003年唐山建龙、津西钢铁率先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此后逐年增多,普阳钢铁、唐山国丰、唐山瑞丰、邢台钢铁、德龙钢铁、河北敬业、纵横钢铁、唐山港陆、河北文丰等企业均曾进入过中国企业500强行列。2010年民营钢铁企业完成生铁7 699.6万吨、粗钢8 519万吨、钢材11 138万吨,分别占全省铁、钢、材产量的56%、59%和66%。到2010年,民营钢铁企业的钢材品种除中小型材、热轧窄钢带、线材等产品外,扩大到铁道用钢材、大型型钢、厚钢板、中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中厚宽钢带、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镀层板(带)、涂层板(带)等多个品种。
三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底,全省1 000m3及以上高炉108座,占炼铁产能的52.33%,100吨及以上转炉98座,占炼钢产能的52.97%;河钢邯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建成投产;H型钢、中厚板、冷、热轧宽钢带、涂(镀)层板(带)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建成投产。企业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提高,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其中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省长特别奖,一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五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干熄焦、TRT发电、高炉喷吹煤粉、炉外精炼、转炉负能炼钢、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等先进工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板带比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逐步增加。2013年板带比达到56.85%,比2000年提高32.66个百分点。多项钢材产品获得中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舞钢牌”“津西牌”“东华牌”“敬业牌”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河钢邯钢公司的汽车用钢、河钢承钢公司的高强钢筋、河钢石钢公司的汽车用棒材、河冶科技公司的高速工具钢、邢钢公司的全系列线材、津西钢铁的H型钢等一批产品享有良好声誉,成为知名产品。
五是企业联合重组实现突破。2004年,唐山国丰、银丰、新丰三家钢铁企业重组为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此后唐钢集团、唐山渤海钢铁集团、唐山长城钢铁集团、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河北津西钢铁集团相继成立。新兴铸管股份公司、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也相继在省内外并购重组。2005年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曹妃甸港挂牌成立。2008年6月30日,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的河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以来),河北钢铁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成效
2014年以来,我国钢铁产业供求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资源供给受制于人,环境约束突出,国内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凸显。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钢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是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打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攻坚战。2013—2017年,河北省压减退出炼钢产能7 192万吨、炼铁产能6 508万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6643”任务圆满收官。其中2016年、2017年压减退出炼钢产能4 378万吨、炼铁产能3 893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压减任务。同时,按照国家要求,31家使用感应炉生产“地条钢”的企业于2017年6月底全部出清,并通过国家核查验收。2017年末,河北省炼钢、炼铁产能由2011年的峰值3.2亿吨、3.17亿吨分别减至2.387 2亿吨、2.440 1亿吨,钢铁冶炼厂点由148个减至87个,企业由123家减至67家。河北省钢铁行业为我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节能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河北省钢铁企业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增强绿色转型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研发等各方面投入,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升级,能耗指标逐年下降,2017年吨钢综合能耗比2013年下降14.43公斤标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2017年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利用率分别达到98.7%、98.8%和99.5%,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9.52%,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DB13/2169-2015标准要求。河钢唐钢2013年被评为钢铁行业仅有的两家“全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钢厂”,成为全行业绿色发展的学习榜样。
三是以市场需求引领研发方向,产品升级取得重大进步。河北钢铁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适应日益严厉的环保约束,竞争环境的能力明显提升,各企业主动对接市场和客户,产品提档升级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一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快速提高,高端装备制造用钢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汽车用钢、高铁用钢、核电用钢、海洋工程用钢、家电板、造船板、管线钢等关键品种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如河钢集团2017年品种钢比例达到64%,是国内第二汽车用钢供应商,第一家电彩涂板供应商;邢钢XE835NH高强耐热钢用于我国第一座免涂装铁路钢桥——雅鲁藏布江大桥的钢结构连接,填补了国内空白[4]。二是满足下游行业需求的量大面广的产品品质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如河钢承钢继续引领国内钢筋升级换代,保持“中国钢筋第一品牌”的声誉,是高端钢筋市场的首选。津西钢铁H型钢不仅广泛用于国内重点工程,而且远销国外33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改革创新多措并举,在全国同行业保持较好盈利水平。河北省钢铁企业积极推行管理创新,实行全方位精细管理、全方位对标挖潜;强力推进技术创新,主动对接市场,依靠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提升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多元化经营和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通过全行业努力,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钢铁行业的前列。特别是形势最为严峻的2015年,中国钢铁协会会员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78.82%)亏损645亿元,吨钢利润-101.86元/吨,同期河北钢铁产业(占全国粗钢产量22.40%)实现利润93亿元,吨钢利润49.44元/吨。随着去产能、清除“地条钢”和转型升级举措的推进,全省钢铁行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17年全省钢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3万亿元,实现利润714.37亿元,吨钢利润达到355.87元/吨。
五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河钢集团以打造中国-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工程为目标,全面提升河钢塞尔维亚公司经营发展质量,2017年产钢140万吨,实现利润2亿元,创该公司建厂以来最好水平,成为中塞务实合作以及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产能合作的样板[4],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2015年9月德龙钢铁泰国热轧带钢项目建成投产,2017年6月德龙钢铁与印尼摩罗哇里工业园发展公司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投资16.3亿美元建设年产350万吨的碳钢厂。2016年8月文安钢铁与中冶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马来西亚共同投资30亿美元建设500万吨钢、300万吨水泥、200万吨焦炭的资源综合利用型钢铁企业。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与不足
(一)成功经验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促进了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在河北省内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河北省钢铁产业在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等方面不断进步,管理体制与机制不断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环保水平亦在不断提升。突出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河北省钢铁工业拥有完备的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这是河北省钢铁企业、特别是民营钢铁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保持低成本竞争力的关键。2017年河北钢铁工业主营收入、利润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5.1%、22.91%。
二是以市场需求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河北钢铁企业主动对接市场,密切跟踪下游用钢行业产品升级对钢材品种质量的要求和客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推动企业产品结构升级。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河北省钢铁企业研制和生产出一大批钢铁精品,包括高压油气输送用管线钢、高强汽车板,以及机械、发电设备、家电、造船、国防军工所需关键品种,如在国产大飞机C919、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等诸多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重大工程上,河钢集团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津西钢铁实现了钢板柱全覆盖,大型H型钢为钢结构发展提供了产品和技术支撑;普阳中厚板赢得国内外品质信赖,出口日韩、欧美和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厚板出口量连续10年保持河北第一;邢钢精品线材500多个钢种2 300多种产品涵盖冷镦钢、帘线钢、弹簧钢、轴承钢、预应力钢、焊接用钢、纯铁等碳钢17大系列产品和不锈钢系列产品。当前河北省部分高端钢铁产品已经形成规模优势,如家电板、商用车特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汽车板、乘用车特钢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
三是河北省钢铁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河北涌现出邯钢经验,近18年涌现出唐钢绿色发展经验、新兴铸管模拟法人管理经验等。河北省多数钢铁企业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上逐步完善,建立了规范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股权架构。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安全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应用越来越普遍,风险管理、价值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等方法已在部分企业实施。各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是持续推进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钢铁产业现已初步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产、学、研、用”合作在行业技术进步中发挥了支撑作用。高效低成本冶炼、精炼、控冷控轧等一批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节能环保方面涌现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河钢唐钢、河钢邯钢的大转炉实现了“一键式”炼钢,河钢邯钢掌握了高炉低硅冶炼、板坯轻压下等核心技术。敬业钢铁与东北大学合作,总投资30亿元建设国内首套高品质薄带铸轧生产线[4];投资23亿元首创国内3D打印用金属粉末生产工艺,投产并扩建了3D打印开发中心、超高速激光熔覆技术生产线,将成为全流程增材制造公司。
(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河北省钢铁产业规模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发展,2017年底全省具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87家,粗钢产能2.4亿吨,从业人数约40万人,均为全国第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实现由大到强。目前河北钢铁产业突出表象问题是发展的不均衡性:一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不均衡性,行业内既有河北钢铁集团这样的全国领军型企业,又存在着大量的中等规模(粗钢年产量100万吨至300万吨)的钢铁企业;二是产品结构的不均衡性,既有一定数量的高端产品,但更多企业以低端产品为主;三是生产装备的不均衡性,既有4 000m3以上的大高炉,又存在相当数量的小高炉;四是布局的的不均衡性,既有首钢这样沿海布局的千万吨企业,又在内陆存在大量的中小型钢铁企业;五是企业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既有唐钢这样世界一流的绿色发展企业,又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环保方面不达标,甚至是违规生产、违法排放。这些不均衡性表明河北省钢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虽然具有体量上的优势,但是内在发展质量与产业体量并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高端产品比例与产业体量不匹配。河北钢铁产业钢材品种虽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按照钢铁产品使用档次划分,高端产品仅占10%,中高端占25%,中端占42%,中低端占16%,低端占7%,即中低端产品占据了65%,而且高端产品占全国高端产品的比重明显偏低。同时高端产品在实物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多数钢铁企业的钢材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知名品牌少;高铁所需齿轮钢、轴承钢还不能生产;桥梁钢结构所需耐候板和汽车、家电产业所需的高档冷轧板、镀锌板和取向硅钢等尚未形成规模,河北省内的长城汽车轿车面板所需冷轧板仍主要依靠宝钢和鞍钢供应。
二是产业布局与产业体量不匹配。从地域来看,河北省的钢铁企业一是区域集群现象突出,其中唐山市炼铁、炼钢设备能力占全省的50%、53.8%,邯郸市分别占全省20%、17.34%,这两个城市承担着钢铁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环保压力;二是多数河北钢铁企业区位优势逐渐丧失,目前仍有一半以上钢铁产能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地区,沿海临港和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的钢铁产能仅占全省总产能的40%;三是河北省是钢材净流出地区,中国钢铁产业协会对其河北地区会员企业钢材流向统计显示,2017年河北省钢铁企业仅有37.29%的钢材在本省内消费,其他钢材都需要销往省外或出口,这无疑使河北钢铁企业要承担较高的物流费用,同时需要提高产品档次来保持已有的外部市场份额。
三是多数企业装备水平与产业体量不匹配。2017年底河北省钢铁企业1 000m3及以上高炉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达70.5%,100吨及以上转炉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多数民营钢铁企业的高炉容积未超过2 000m3,转炉公称吨未超过200吨。目前冶炼设备的大型化已是新日铁等世界知名钢铁企业的基本发展路线,并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发展路线,因此河北钢铁企业装备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
四是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体量不匹配。河北钢铁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研发机构数量少,高端产品研发人才缺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数量少(国家认定的28家钢铁(制品)企业技术中心,河北作为钢铁大省只有唐钢、邯钢、新兴铸管等3家入围)、高新技术企业少、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少,至今全省没有独立企业之外的专门从事钢铁新材料研发机构。两化深度融合有待提高,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企业个体规模与产业体量不匹配。河北省目前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数量明显偏少,省内钢铁企业竞争强度偏高。近年来,虽然先后组建新武安、渤海钢铁、冀南钢铁、太行钢铁、永洋钢铁等集团公司,但总体上看兼并重组未进入实质性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产能置换退城进园项目进展缓慢。
四、河北省钢铁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持续满足更高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共处、实现可持续运营的高质量发展的矛盾。河北钢铁产业更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期,坚决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好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上的改革,切实推动“三大转变”(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总体发展思路:一是以装备大型化、产品优质化、工艺绿色化、管理信息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河北省钢铁产品结构、工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推进钢铁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及下游用户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二是要着力实现河北省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达到与环境和谐友好;三是要着力实现河北省钢铁工业高质量可持续运营,实现全行业的均衡发展。力争通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真正实现传统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当前要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决有序化解过剩产能。贯彻落实《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方案(2018—2020年)》,综合运用市场、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强化标准倒逼作用,依法依规促使过剩钢铁产能有序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2018年压减退出钢铁产能1 200万吨,2019年压减退出钢铁产能1 400万吨,2020年压减退出钢铁产能1 400万吨,到2020年底全省钢铁产能控制到2亿吨以内。此目标是破解河北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必须攻坚克难下大力量实现。
2.大力推进改造升级,实现装备大型化。鼓励钢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先进工艺装备应用性研究,加快高端、优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实现装备升级、质量提升、产品上档。到2020年,除特钢和符合《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模条件》的铸造高炉外,通过产能减量置换,对1 000m3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全部进行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完不成的就地关停退出,通过改造升级使全省钢铁行业主体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鼓励有条件企业发展短流程炼钢,但前提是不新增钢铁产能。
3.加快产品提质上档,延伸钢铁产业链条。一是围绕市场需求、国家需要,依照《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加大钢材产品开发研发力度,重点在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电工钢、高级管线钢等高端冶金材料上下硬功夫,以优质的产品质量挤进高端产品市场,占领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支持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和钢结构立体停车场,建立钢结构配件配送中心,生产加工标准化钢结构配件,进一步拓宽钢结构产品种类。三是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商平台等非钢产业,推动钢铁企业由传统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四是通过发展钢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由钢铁产品向钢铁制品转化,实现增值增效。五是组建两个创新中心。河北省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要以长流程的钢铁冶金流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借助先进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河北省钒钛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进一步加大提升钒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拓展钒钛材料应用新领域,建设多项钒钛资源清洁利用和钒钛高端材料生产制备示范工程,促进钒钛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4.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快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先进绿色制造技术,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提升行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充分发挥行业绿色工厂的标杆示范作用,加强技术交流,鼓励钢铁企业推进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及城市间的耦合发展,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带动行业整体绿色提升。加快能耗、水耗、清洁生产等标准的修订,鼓励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准化水平。争取到2020年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行业节能减排水平全国领先,冶炼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置率达到100%;吨钢综合能耗保持在570千克标准煤以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优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5.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提升钢铁产业创新能力。唯有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河北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建设钢铁强省的必由之路。一要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提升持续创新能力。二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钢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到2020年,行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要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精品钢制造业创新中心。四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做实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精益管理水平。五要随着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钢铁都要高度重视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实现“创业的一代”向“创新的一代”过渡。
6.抓住重要机遇期,推动产能域外转移。优势会员钢铁企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中东欧等国家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洽谈和对接。通过产能交易或省外建厂实现钢铁产能域外转移。发挥河钢塞钢示范效应,扩大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面向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周边国家及非洲重点国家,鼓励会员钢铁企业利用现有生产设备开展投资,支持德龙钢铁印尼项目、新武安钢铁马来西亚项目、武安新峰埃及项目等,支持河北文丰实业、迁安九江线材等企业在境外开展铁矿资源开发,为河北省钢铁生产提供原料资源保障。
7.深入两化深度整合,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大数据集成、人工智能和钢铁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设备、产品等制造要素和资源的实时联通,推进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绿色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动钢铁产业的智能制造。
8.推进整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河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到2020年形成以河钢、首钢2家特大型钢铁集团为引领,3家地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重点、10家特色钢铁企业为补充的“2310”钢铁产业格局目标,加快推进唐山、邯郸地区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通过整合重组实现压减钢铁过剩产能、装备大型化和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钢铁精品基地,提升河北省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9.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钢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就是要从数量扩张为主向品种质量效益转变,由钢铁生产商向钢铁材料制造和服务商转变,依据企业的比较优势,构建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企业组织架构,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企业文化。在经营理念上,完成由生产销售导向型向用户为中心导向转变,构建起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的服务体系;加快企业由市场为导向向以用户为导向的理念转变。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向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加快从规模生产型向服务制造型的企业架构转变,加快适应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转变,加快产品结构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依靠要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转变,加快由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提高效率的经营模式转变。在营销模式上,实现向现代配送加工、电子商务营销方向转变,实现公开、透明的市场发现价格机制。在经营领域上,全面实现钢铁生产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适度发展多元产业,实现与钢铁主业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格局。